在北京工作的这个月
离开北京之后已经全然忘了还有热到难以入眠的时候,开始进入三伏天的这段日子,夜里总是要热醒那么一两次,因为最近住在朋友家的客厅,没有空调,为了不感冒风扇虽然一直开着但不能直接对着人吹,所以半夜醒来总是一身汗,这会又湿哒湿哒的醒了过来,索性爬了起来唠叨会最近上班的日子,要不接下来准备蛰伏三个月准备考试,不码字了。
这个月刚好是自己踏入社会以来整整第四个年头,除了换了三份全职工作和三份兼职工作,在地域空间从北京搬迁到澳门,澳门折转到新西兰,新西兰再折腾到阿尔及利亚之外,无非是眼角的皱纹多了两道,心气儿还是那样。
自己找工作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大多时候简单粗暴来讲要么是挣得多,要么是学得快。硕士毕业那会,特别想去外企,因为听说各种培训制度很完善,待遇也无可厚非,无奈口语这个坎儿迈不过去,后来在剩下为数不多可挑选的公司里,选了一家私营设计院,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工作。当时的东家前些年都给应届毕业生解决了北京户口,但自己毕业那年刚好北京市收紧了政策,导致公司名额有限,进去之后什么也没有,待遇当然也很一般,好在老板和同事之间关系简单,但干起活来也没那么精力旺盛。后来无意间有了个机会去了澳门,换了个全新的行业做起了行政岗。起初一切看起来那么完美,装入荷包的银两比在北京那会着实多了一倍,新老板特别惜才,待人亲切和善,同事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竞争状态,平日里像极了上学那会实验室同学间的关系,同舟共济,打打闹闹。但这样开心的状态大概持续了半年,自己就开始有点郁郁寡欢,作为连着学了7年的工科女,一下子放弃了全部所学,转而投入一份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被取代率较高的行政岗,心里难免有点怅然若失,总觉得自己还能有更大的用处。因此,各方面权衡利弊,前前后后差不多犹犹豫豫经历了快一年,终于还是跳出了暂时的舒适区,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去了新西兰。
虽说是自己第一次只身一人去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生活,但一直以来自己都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惯了,所以在踏入新西兰境内之前,完全没做任何攻略,对于自己之后要如何找到工作,找什么类型的工作,在哪个城市定居,基本生活如何保障,脑袋里一片空白。这样的结果就是,去了之后发现找不到技术工作,为了生计只好屈申做了半个月的农场工,4个月的便利店收银,好在运气不错,交到了很好的朋友,认识了现在的男票,才使得日子不至于那么灰暗。
目前的第三份全职工作,老实说是目前这个状态下我能找到的最合适的工作。其一,自己处在一个找工作的尴尬境地,既没有应届生便宜年轻精力旺盛,也没有往届生经验老道,职业规划上一直断断续续,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职位,其二,新东家提供的岗位是自己专业与目前较火的IT相结合,刚好满足自己想转行IT的期许,其三,因为计划明年通过去新西兰留学的方式投奔男票,所以今年的主要目标是攒学费,目前的驻外工作,薪水恰好,且采取工作三个月休三周的模式,自己还能趁休假的日子找男票,实在是完美。但真正开始工作之后才发现,光环之下是假象。
首先,部门毫无归属感。从入职到现在,陆陆续续进来了好些新面孔,但都是默默的找个工位坐下埋头干活,老板从不带着给大家介绍,也从不开部门会议,导致工作了快5个月,只认识跟自己做同一个项目的同事,其余人只在工作群里见过名字而已。并且我们也没有固定工位,都是哪有空位就坐着。所以需要每天扛着自己的随身家当上下班,大夏天里很是折腾。
其次,老板太强势。按照起初的计划,我是回国休三周便返回阿尔及利亚,因此买了7.13的回程票。结果提前2天被告知7.18号有个着急的投标紧缺人手,不得不退了票,临时被抓去当了壮丁。作为员工,服从老板安排其实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面试的时候双方谈好我今年的任命都在国外,因此我在国内并没有任何落脚之处,现在突然要求我在北京做投标,并且结束之后要继续上班一阵子,跟国内的同事磨合一段时间加强内部的沟通,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合适的短租房,且还需买一大堆生活用品,但老板完全不会替你考虑这些,我不得不在朋友家的客厅借住了一个月。并且工作了一段时间才知道,我们公司的氛围是老板在的情况下不管员工手上有没有活都不能下班。起初的三天,自己对此毫不知情,下班了干完活儿便想下班,结果被老板当着大家的面骂了一顿,告诉我做行政岗才能按时下班,做IT公司的技术岗要习惯加班。后来的两周,每天晚上饿着肚子加班到七八点,更夸张的甚至是最后两晚上通宵,虽然其中每个人的工作量真的不多,这种无畏强调加班的耗时耗力的文化真是有点厌烦。好在呢,今天终于要飞回阿尔及利亚了。
结论就是,一定要具备自己独一无二的技能,这样才有掌控权,要不然只能做待宰的羔羊。接下来的日子,要减少上网时间,全身心努力准备考试,丰满自己的羽翼。嗯,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