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物理专业的重新审视引力的方式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学物理的(仿佛废话。。。
晚上无意间打开了QED的wiki,然后开始了一段crazy的几小时
可能是因为最近在看GR(连水星近日点进动的推导都差不多了),较原先对它们的理解更深了???
QED=QT+SR,解基本基于狄拉克方程等已有的量子力学方程,但其实已经是partial differential (non)linear tensor equation
QFD是QED的group generalization (此处杨大佬的symmetry很强),其实目前的QFD是不同group的QED,只是不能解释Gravity,最关键的一点是,QED是一种field~particle感觉的产物,利用的是某种连续,但是并不是物理空间的连续,是数学(infinity的correction)的妥协吧(从方程的形式能看出来),总体是particle like
爱因斯坦的GR实际上是引力质量=惯性质量,基于four dimensional manifold的引力场方程,由于他和希尔伯特是从least action principle推出基于Riemann Tensor的引力场方程(这个Tensor是微分几何的一种必然结果),前提是一种数学上的连续。(所以看出目前GR是SR在引力基础上的泛化(其实最后GR已经把引力当做测地线的一种representation而不是force),QED是QT和SR基础上发展,不能兼容引力比较正常,因为爱因斯坦和QED发展者的intuition是不同的)
下面纯属娱乐
假设目前是(p,t)的minkwisji时空,假设需要使得两种理论兼容,相当于,爱因斯坦笔下的manifold经过某种尺度的采样会能代表粒子,继续假设,manifold是一种推广形式上的superplane(dim大于等于2),particle也是一种superplane(dim为0),目前最有可能的IOE,是ST,它实际上是找到一种intermediate medium,也就是dim为1的superplane,简称string。用string代表各种dim的superplane。从Riemann Tensor与Minkwisji metric可以得到intepretable dim max是10,这个是GR背景下的superplane合理dim,推广成QFD和medium就成为12维,也符合ST的目前理论。
所以其实incomatability体现在(作为本渣的一种intuition),目前的ST是找出一种medium (fundamental force),用tensor链接GR与QED。但由于QT基于普朗克尺度下的不确定性理论(和math一样,基本的principle不变),在目前尺度上进行tensor的隐式采样只能以这种尺度作为一种limit,超出这种尺度的任何运算,都会因为scale violation而出现一定问题,比如symmetry broken
这也能说明为何两种方向都是被验证,而且是被越来越对的验证,但只能用其中一种方向。因为目前没有条件来检验超出普朗克尺度的推测,即使ST能尝试做出理论推测也没法检验。建立大型粒子对撞机也是想尝试极端能量的粒子对撞能否在某个机缘巧合打破limit,毕竟历史上好多discovery都是这样发现的
所以说目前物理学被传言no progress是情有可原的,理论物理学已经尝试预测new physics,但是如果实验不能证实的话只能是assumption~hypotheses,没有test就不能被承认。重要的是experimental physics的发展
感觉这些话是有道理的,几十年后再回来看,那时候应该会有些新东西出来,现在权当daydream
早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更能体现这种multimodal testing trend
ref: 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4a010b50-bf14-460c-aa47-aa30047b5753?from=timeline

尽管广义相对论如此成功,但自它提出以来,人们就开始寻找替代的引力理论。显然,想要提出一个全新的引力理论是极其不容易的,这样的一个新理论必须解释广义相对论所能够解释的一切,同时它也至少应该能够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难题中的一个。暗物质的数量是普通物质的五倍之多,暗能量则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幕后黑手。
有一类理论被统称为MOND(修改的牛顿动力学),它们探讨的是根本不存在暗物质的情况。但对于一些相对论能够轻松处理的问题,它却很难做出恰当的解释。它也没有解释暗能量,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类理论早在暗能量被发现之前就已经提出了。
另一类被称为f(R)引力的模型则是为了消除对暗能量的需求,这类模型具有“变色龙”机制。这是因为它们假设存在一个额外的力,这个力会根据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行为。
在有很多物质的地方,变色龙力就会被最小化,使它融入进周围的环境。当物质在更大的尺度上变得稀疏时,它的存在感便无法令人忽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地球上或中子星之类的天体上探测到任何有别于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重大偏差,但当我们开始观测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时,就能探测到它们的存在。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宇宙的加速膨胀,这种加速就如同暗能量一样——只在大的尺度上才会显现出来。
科学家已经从理论计算中得知,f(R)引力可以复制广义相对论在太阳系内的成功。同时,它也预言了引力波和光子的传播速度是一致的,这与双中子星合并事件的观测结果吻合。然而,若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它还还需要能处理广义相对论所无法处理的细节。这使得验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新的模型就是被精心设计来匹配现有数据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那些可以显示广义相对论和新模型之间的区别,却又还没有被我们找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