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时,你已不在 / “我曾经也想过一了百了”
(写的时候是2018年12月19日,转至我的公众号)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中文翻译是“我曾经也想过一了百了”
前阵子据说是南方今年冬天最冷的几天
这首歌是那几天一位朋友推荐的,听了日语的,也听了中文翻译的。
几乎同时,另一位朋友推荐我看豆瓣上的关于胡波导演的“一个自杀者的传说”
当时第一反应是我要回避看这个“自杀传说”,最近看了太多悲伤的东西,避免我情绪颇受影响,加上当时是处于南方的深冬,冷到南方街头少有的安静,我正在路上走着,这个“自杀传说”令我有一点点恐慌。
我回复朋友说不看,因为我正准备走去电影院看《龙猫》呢(果然《龙猫》这么治愈的电影,让我在这凄凉寒冬感觉到了炽热的温暖)
我反把这首《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推荐给她,心想:要死一起死🙄
虽然她也说拒绝听,她说因为中岛美嘉的声音让她觉得压抑,但我知道她肯定听了,跟我一样,第二天没忍住把关于“胡波”的内容,看了一整天,大概是太好奇,他才29岁。
最后,这两个内容叠加,
确实让我沦陷了…
简直就是悲郁的黄金搭档
先说说这首歌吧
‘原唱中岛美嘉,10年患病接近失声,停止一切演唱活动, 并发症导致耳疾,听力下降,这对于一位歌手来说是致命的,期间还有各种冷嘲热讽说她不努力,骄傲自大 ,最后治愈无果,13年秋田先生送给她这首歌。前半首歌她在唱着她的绝望,直到最后,唱着对生命的鼓励。她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耳疾并没好 ’

它其实是一首非常治愈的歌,很多有共鸣的人听后都泪流不止(包括推荐给我的这位朋友),毕竟是“曾经”,说明都过去了。是什么让它过去的呢?歌里是这么唱的:
如果明天想要有所改变
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
我知道 我都知道 可是啊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是因为心中已空无一物
感觉空虚而哭泣
一定是因为心中渴望着丰富充实啊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因为被人说是冷血
想要被爱而哭泣
是因为尝到了人的温暖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忽然看到你灿烂的笑容
尽考虑着死的事
一定是因为太过认真的活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是因为还未与你相遇
像你这样的人存在这世界上
让我稍微的对这世界感到喜欢
像你这样的人存在这世界上
我对世界稍微有了期待
总有一些人因为一些歌而得到力量,
就像反光镜那首歌说的:只有音乐才是我的解药。
也有很多人在这首歌里得到解药。
这世界总是教我们怎样坚强勇敢的忍住泪水,却从没告诉我们可以奋不顾身的痛哭。
太宰治说: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制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保险行业现在对于自杀可以承保了,但条件是:投保两年后如果有自杀行为,才可以承保。如果投保人一开始就带着自杀的念头来想投保想要获取保额,保险公司制定了这样的制度,因为他们认为,再过两年,他也就不想自杀了。
如果你感到非常难过,请再等等,积极的活着,等那个微笑,等那朵花开,春天总会到来。

(请真诚的面对你的情绪和哭泣)
“认识你时,你已不在”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导演,2017年10月在北京自缢去世。
我对《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有印象,是因为《无名之辈》的男主角章宇,采访他的一些文章有提到过他出演的这部电影,当时觉得名字挺有趣,想着有时间可以看看,但对导演胡波,当时是不知道的。

现在知道他,他已经不在了。
《大象席地而坐》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在他离世后,这部电影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最佳影评人奖、最佳处女作奖,以及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改编剧本授予电影《大象席地而坐》,那天领奖的,是他的妈妈。

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所以关于电影内容,我没有办法描述太多,只是看了许多影评人对电影内容的描述。也希望能尽快看到这部四个小时的电影,对,电影有四个小时,这就是胡波与制片人争执的地方,因为制片人要求要把电影压缩剪辑为2小时,但胡波认为这样就完全毁了这个创作。我记得有篇文章里介绍胡波曾这么写道:
这一年,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新写了一本,总共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电影一分钱没有,女朋友也跑了,隔了好几个月写封信过去人回“恶心不恶心”……
大概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剪辑的问题,期间胡波也曾经做过挽回的工作,但最后还是被影视公司要求解除导演聘用合同,当时还要求把剧本版权无条件签出。
“我不接受把一种油腻的虚伪当作所谓的复杂真实性与生动,不接收人际勾连为核心的规则,不接受存在中功利性的那部分。”(胡波,2017年8月26日,《牛蛙》后记)
他曾经拒绝了一些商业片的邀请,他对自己的妥协感到愤怒。可能对于他的这些表现来说,确实像“钱是另外一回事”的样子,所以没有办法太过于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整件事。
有网友评论说:
“天赐予你一点创作天分,你还要借这点天分去怨天。比你处境糟糕一千倍一万倍的人我见过,是好人,他们像不会说话的石头一样的活着,他们没有到处宣扬自己的苦难”
“作者有自我倾述的味道,我就忍不住要笑,准备把它当成一个小丑的舞台表演,不管它多么严肃悲情”
“人身上那种傻逼恶臭的气息,我在生活中已经闻得够多,我不想在文艺作品再看到”
“若他活下去可能就不会那么狭隘,不会把经验和常识不足当作外界加诸的苦难,把故作深沉当作青春姿态。他再也没机会理解挣扎熬过去是什么感觉,是更苦涩,还是更宽广”
“对于世界的认识理解狭隘,模块化”
“世界观这么狭隘偏激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
“国内文青拍出来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就是——没头脑与不高兴,外加各种拧巴和死气沉沉”
“你以为别人是傻逼看不出来你那要表达的肤浅的东西”
这句话是那位制片人对他说的
……
当然,也有更多对这部电影的赞扬,比如因为影像确实体现出了作者的非凡才华、在叙事层面极有深度、表演很赞等等。挑选了这些网评,就想聊聊这些网评,聊聊而已,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说的话,都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所以这篇内容也是,它并不一定客观
“遗憾导演没有抵御这个世界的严寒更久一些,或许…”
胡波是很偏执,偏执的人最后想要“装孙子”示软来保护他的作品,因为担心“不然片子就没了”,这是他对他朋友说的,他向制片人道歉,并表示自己将全力以赴配合完成2小时的版本,“唯一的想法是保留一个导演剪辑版”,却还是被拒绝了。
大概就像《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里唱的:原来总想着结束,没能把命运看透。胡波太过认真的活,太过偏执的对待这件事。
网评:
“陷入一种偏执的无路可走,但这个死胡同其实是假的,是作者自己给自己按上去的,他当然知道出路或许是可能的,但他不相信,不相信事情和人是会变的,他更愿意相信那个死胡同,那个速朽的永恒。无论电影还是真实生活。”
“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是啊…”(《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我说过:曾经什么都相信,现在什么都不信。
胡波说:人年轻时挺好,什么都不信,等岁数大了,信什么都没用。
也是那么回事
“情深意重”,没多少人懂,因为没多少人会被“情深义重”所待。
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每个人都和自己身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无法从任何一个人身上感受到温情,所以他们逃离。在逃离的一天里,他们能够凭借的东西,只有一个擀面杖,一根台球杆,一支棒球棍。
“你知道活着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从来不是没钱、没爱和疾病,而是无望”
为什么总是追捧且允许乐观喜悦,为什么乐观就可以高高在上,却不允许悲观消极的存在,如果我们对这些“悲观”一点宽容,不让大家觉得这是不好的存在,或许就不会压抑着表达,或许还能得到温暖的拥抱。
人生,本身就存在着悲哀,如存在同乐观喜悦一样,但它总是被人鄙弃,以致于没人敢正面对待它。没有谁主动追求悲观这个东西,它突然就来到自己身上,有人可以接受,也有人无法接受,这都是他自己的事,若他想要表达,总会有人有共鸣,就好。但却不该如此绝对的扼杀任何人这样的情绪。
“你以为别人是傻逼看不出你想要表达的肤浅的东西”
“对世界观的狭隘”
“他在胡同里过于偏执”
如果青春的愤怒与绝望是肤浅,如果青春里没有幼稚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如果对于一个年轻人就一定要以宏观看待世界,不允许犯错,那么青春该有的模样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说是不允许存在的,因为它是肤浅的?
偏执不是绝对的错,偏执里也产生过绚烂的作品。只是他的偏执,或许就是“向死而生”。
“至少在出逃的夜晚,他们曾经暂时放下愤怒,围在一起勇敢的踢毽子。”这是电影后面的一幕。

“我们生活的环境本来就对特立独行的人充满敌意,因为不懂他们的世界而不理解,只能说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分宽容吧”
只是悲观不宜过了头,如同喜悦声大了,也总有人觉得嘈杂。如果你感到非常难过,请再等等,积极的活着,等那个微笑,等那朵花开,春天总会到来。
最后,想用最近看的这部电影的一幕做个结尾,
《柏林的女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柏林在联盟军的猛烈攻击下已化作废墟,成千上万的苏联士兵涌入这座颓败之城。男人犯下的罪孽转嫁到女人身上。无数妇女被强奸。
她是这群备受屈辱的德国女人中的一员,丈夫远在前线,生死未卜,惶恐无助的她只能一次次忍受屈辱。她将自己委身一位苏联军官,只为在这恶境中求得生存…
可到了最后,她的丈夫嫌恶地离开了她,她自语说:“不觉得伤心,因为太忙了,要擦干净房间的地板,还要到处寻找花朵。”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肮脏的废墟中寻找春日的花朵,这意象震撼了我。

如果你感到非常难过,请再等等,积极的活着,等那个微笑,等那朵花开,春天总会到来。
希望他在远方遇到了那个微笑的人,
内心里有了春天,
也能在废墟中看到了花开。

正在开往深圳的动车上,广播响起:5号车有病人疾病突发,如有医护旅客,请前往五号车协助救治…
只睡了四个小时,该躺一会了。再过两个小时,得开始工作了…
“尽管出土的小草都被清除,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的浓烟四处弥漫,尽管树木被滥伐,鸟兽被驱逐,即使在这样的城市里,春天仍然是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