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百农
前言:有话要说。 天哪,刚才写了一版,行云流水,只可惜,电子科技竟这么不靠谱,没有给我记录下。我觉得靠我那不靠谱的记忆来给找回那段“行云流水”的话,是不太可能了。发表是为了整理记录,以后可以找出来看看。记性不好。
正文。
二零一九年七月。是我来北京的日子,然而,我并不想去记录什么“北漂”的生活什么的(况且,我也并不能算的上是,因为,客观上我不是一个人)。
是的,这当然不是我第一次来豆瓣,我和你们一样,很早就来逛过豆瓣,尤其是看到一些比较深刻的电影什么的的时候。对于这类较好的、或者比较有争议的电影,自己心里自然是有见解的,但常常堪于表述受限,因此就会来逛逛,听听剖析的更深刻透彻的解读。但主要的一方面,是想更多的了解这个电影的背景、演员、素材等的来源,导演初衷,创作动机以及最想要或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这样拍的手法和目的是什么。是的,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巧了,我只是想找个什么事件去记录一下,这是我第一次登录豆瓣来写点儿什么东西。
好了,接下来进入第二个进来的意义和主题吧——《迦百农》/《何以为家》
emm,先简单的介绍和记录一下吧。这部电影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相关背景(这一段背景的出处忘记是从哪里看到的了,只记得背景据说是从一篇关于导演拉巴基创作过程的英语采访中得知的):
关于创作动机,拉巴基说,有一天晚上她开车回家、在等红灯时,看到一个妇女和一个1岁的孩子坐在路中间的缓冲带上。孩子一打盹,马上就会被往来的车声吵醒,这个孩子只能在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中间带苟且生存。如果他试图离开,就可能被飞速奔驰的车辆撞死。此情此景触动了她。
在她着手开始为电影做准备工作时,她发现许多孩子都很消极,不哭、不笑、不玩耍。哪怕把玩具放到面前,他们也不会去触碰。他们的眼神里根本没有童年的光彩,于是她问他们,“你们快乐吗?”
99%的孩子回答“不”,他们说,“我在这里不快乐”,“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照顾我”,“为什么我要一直忍受饥饿”,他们觉得自己来到世界上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惩罚。
拉巴基没有找专业的演员,而是找来了与她设想中的故事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去演绎。因为她不希望这是一部“演”出来的电影,这些悲剧不仅是银幕上的故事,更是每天发生的事实。所以,这不是一个有着“计划、预算、拍摄地”等的“常规”电影。拍摄时,她也不会给出具体的台词,而是告诉“演员”所处的情况,让他们自由发挥,摄影师只负责记录。最终,他们在六个月里拍摄了500个小时的素材,并用了一年半进行剪辑。第一个版本长达12小时,最后才剪成了戛纳的126分钟版本。
对于电影的意义,拉巴基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拉巴基的编剧之一Mousanar说,“即使你深知你改变不了任何事,但你还是可以梦想你做得到。人类的进步靠的是梦想,而不是犬儒主义。”
关于赞恩的“法庭起诉”,其实是不可能发生在黎巴嫩的,因为法律不允许孩子起诉监护人。但为了表达需要,拉巴基还是这么设置了剧情,因为她认为这是唯一让孩子发出声音、获得共鸣的方法。她说,“我希望可以让孩子直接面对整个社会系统去表达愤怒,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庭、通过他的亲口诉说”。
最后,电影里的赞恩笑了,因为他可以得到一张印着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但拉巴基说,“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对很多不了解中东的人来说,或许电影的场面本身就很令人震惊和诧异了。不过对我来说,那些都太熟悉了:混乱的巴扎、人口爆炸的家庭、卖餐巾纸的小女孩、所有人挤在一起睡觉的局促的家、毫无秩序的街道……这就是那片土地上每天都真实发生和上演着的现实。
电影名字——
再说一下电影名字。我也是,更喜欢直译过来的《迦百农》:迦百农本是圣经里的地名,位于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现已成为一片废墟。在英语和法语中,“迦百农”(Capernaum)又有“乱和无规则”的含义,我也觉得这正是影片所展现的。
黎巴嫩女导演拉巴基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呈现了这个发生在黎巴嫩贫民窟中的叙利亚难民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伴随着音乐,一群孩子一起嬉笑打闹、抽烟、拿着枪玩耍……那是赞恩在整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欢笑镜头。大部分时候,他都在承担着本该由成年人去承担的责任。每一天醒来,都是一场新的奔波,一场为生存而进行的无望奋战。
赞恩这个小朋友最让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太清醒了、看得太明白了,他的眼神成熟而充满焦虑,没有孩子的单纯和童真。因为小小年纪,他就深谙社会运行的规则。
出现在法庭上的他,说出了叩击灵魂的陈述: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在这儿命个标题吧——
来自贫民窟的高贵和尊严。
这一点可以从赞恩的身上体现,唔,上一次看的有关贫民窟的电影还是那部经典之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风雨哈佛路》。如果可以遇见他或者他们的话,我想问问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中出生、成长,经历的困苦的十年,听上去你(们)还这样幼小,可是是怎么做到保持你的善良、良知、尊严等人性的那些美的品行不被侵蚀的?敢于反抗这样令人难以喘息的命运的勇气与倔强又是从哪里来的,比如赞恩,是因为内心深处想要为她可怜单纯幼小的妹妹的控诉吗?类似贫民窟、迦百农这样的地方,从这里出来的魔鬼(人性最丑陋的恶,会被在这里剖出,从而形成的载体)比比皆是,可以说这里是盛产魔鬼,但是同时,你(们)这样屈指可数的天使的出现亦是有的,虽然极少,这似乎是上帝施舍的仁慈一样,他会放入天使在魔鬼中间,是让人们相信,不管生活如何,终是有星点希望可寻的。可是消极的看待的话,这是多么可怜的施舍——电影中的小天使赞恩其实是幸运的,他一直这样倔强的坚持着他的良善,坚持了十年,他幸运的被导演拉巴基发现,得以生、活,但是如果,他没那么幸运呢,他的这份良善,又能坚持多久?在那样的地方,被荼毒真的太容易了,因此,能从那样的地方飞出来的天使,会成为真正的天使,或者,会努力做着天使。
经典语段记录: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赞恩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赞恩
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也是这么长大的。
从小到大别人跟我说,“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梁骨”。
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
——赞恩的父亲
疑问:赞恩的妹妹死后,赞恩内心十分痛苦的,真切的让人心疼,这一点他的父母也是知道的,况且表面上看,他们的父母也是痛苦的,后来,赞恩的妈妈还特地来监狱看赞恩,并告诉他:真主在收走什么的时候,总会再给你歇些什么的——她又怀孕了。母亲认为把这个消息告诉赞恩会给赞恩带来安慰,因为她认为再次怀孕是“真主赐予的礼物”。但赞恩是人为,又一个孩子的降生,不过就是重复他或者妹妹的命运。这样幼小的赞恩和大人的思维鲜明对比,是存在的么?赞恩的理智和清醒,甚至让人不敢相信他只是个12-13岁的小男孩。他比周遭那些拼命为自己找借口、参与这个混乱的社会运作的大人们,都要善良得多、清醒得多。但他却是最痛苦的。我疑惑的是——这样的道理赞恩这样幼小尚且能看清和明白,为什么生了他们的父母在这样的社会里活了这么久却不能明白,还是说,他们只是麻木了。不提。
最后,
赞恩小演员 是在演绎他的生活,知道这个背景后,心里难掩痛苦和欣喜。电影是艺术作品,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它可以寄予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其中——影片最后,赞恩笑了,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看。他一直没有那样内心深处开心的笑过,只有在最后:赞恩,笑一笑吧,这是给你的身份证拍的,不是死亡证。这个微笑会是他的又一个开始吧,一个美好生活的开始。
© 本文版权归 BereniceLi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