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巴啊
前几天就在抱怨饭菜太咸的爷爷今天终于爆发了!我从楼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两败俱伤”的场面了,他们当然没动手,毕竟不比年轻时候了。爸爸、妈妈、弟弟都不在家,自然得我由我来调节。唉!
我到场的时候,我奶奶一改平常的和蔼可亲,调理清晰、刚柔并济地控诉我爷爷。总结起来就是做饭是没准的事情,总有失手的时候,咸了咸吃,淡了淡吃,我爷爷不该这样因为这点小事情火、逼人。有本事自己来放盐巴,别天天打牌。她一边哭,一边翻炒锅里的豆角,一边让我来尝尝是咸是淡。哈哈!还是那个可爱的奶奶。我胸有成竹,这架应该很好劝。不过孙女还是孙女,不比自己生的孩子。这边我爷爷已经开始摆弄手机要给我爸和我姑打电话了,我心想明明理亏,看你怎么说。
“喂,琴啊,你妈要去内蒙古采枸杞,我拦不住,你自己问问她吧。”
“喂,华啊,你妈要去内蒙古采枸杞,我拦不住,你自己问问她吧。”
我一听,我奶奶怎么还整了这一出,高明。正好今天有人过来招人去采枸杞,我奶奶煞有介事地装了一小包衣服,打算要跟着去。我爷爷害怕了。从头到尾没再敢提盐巴的事情,假如我奶奶真走了,他连饭都没得吃。
我爷爷的几通电话打完之后,我的手机开始不消停了,他们都让我来当调解员,大家都知道我爷爷的暴脾气,所以都站在我奶奶这边,说白了就是让我来替我奶奶主持公道。还大不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什么年龄大了还吵架就是笑话。我嗤之以鼻,大概他们忘了自己吵架的时候。
有孩子撑腰,再加上本身占理,我奶奶字正腔圆地表态,现在不比年轻时候,你也不想想你这样欺负人,别人会饶了你吗?这话一说简直让我爷爷自动进入反思模式。左右邻居、我姑,我爸都知道我爷爷年轻的时候经常因为菜太咸,一脚把菜盆踢得老远,传为佳话。用我奶奶的话来说,年轻的时候,小孩儿没长大,你敢这样,现在你试试看。再用我爸和我姑的话来说你嫌咸就自己动手做饭。继续用我奶奶的话,结婚几十年,你没做过一顿饭。我的体会是:“哇!原来养孩子还有这个作用。”我将来不打算养孩子的信念不知不觉颤抖了一下。
说来说去就是菜咸的问题,不至于吵那么久,但是如果女人要和你翻旧账,这架就能没完没了地吵下去,什么前七年后八月,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翻,吵到最后大家都能忘了一开始是因为什么吵起来的了。最怕的还有翻旧账的时候,通常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的记忆有偏差,旁观者不知道谁说的是真,谁说的是假,根本插不上嘴。所以只能劝他们“不忘初心”,回到争吵的原点。不然没办法评理啊。
我发现我一去“评理”他们反而吵得更凶了,那我就躲避了一会儿,仔细分析了一下,菜咸菜淡究竟是不是很大的问题?我奶奶为什么习惯把菜吵咸?应该不光是盐巴的问题,还有鸡精、生抽、酱油、十三香那些调料起的作用。一个口清、一个口淡,一辈子都没能找到平衡点,我们旁人更改变不了什么…
咳咳,等他们稍微冷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了表演。
孔子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说给爷爷的,意思是自己没本事做饭,就只能别人做啥你吃啥。我爷爷一听我都孔子曰了,激动得脚指头动了好几下。爷爷每天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虽然不用智能手机,但是华为崛起这件事,他看到后热血沸腾,跑来跟我弟弟汇报。所以说,爷爷在村里也算是有见识的人。肯定也一定能明白孔子的这句话。都是知书达理的人,我不妨就给他整点高深的。
我没对我奶奶孔子曰,她大字不识一个,也听不懂,再说同为女人。我只让她在我说我爷爷的时候,保持安静。不过这点对她来说真的很难。
下午我爷爷发现我奶奶不在家,着急得满屋子找。我故意吓他说我奶奶去采枸杞了,他笑了笑说不可能,包裹没带走,身份证在他手里。我奶奶去菜园子浇完菜回来的时候。我跟她说爷爷一直在找她,她不信。她跟我说有时候她是真的想走,为了不拆穿她,我点头说:“我知道,我知道…”
盐巴啊,你当真是调味剂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