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入耳 声声动心
朗读者,应该是听者的引路人、内行的向导。他以作品为依据,用具体的思想感情贯穿线表现出作品的思路、文路和言路,凭着朗读目的的指南作用,把听者引进一个新奇美妙的境地,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朗读学》张颂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百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这是小学语文课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段话,事隔多年,我依然记得那一堂课上,老师选中了我来朗读这篇课文。守在电视机旁看《延安》、《新四军》、《八路军》、《长征》的我,心里周总理的形象是那样清晰,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读罢,老师让同学们给我送上了久久的一阵掌声,于是小学时那个成绩不好,处事乖张的我,就这样走到了大家面前。与我而言,对有声语言的启蒙就这样开始了,从那以后我总是相信朗读会带给自己一种神奇的力量。虽然老师的鼓励可能只是他的无意之举,但却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罗森塔尔管这样的话叫“权威性谎言”,出于人最本质自恋的需求,你会爱上这句话,还会将事情朝着这句话所表达的方向去推动,最后让这句话成为现实。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可有那么一些场景似乎已溶进了一生的记忆里。与朗读结缘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感动。而如今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希望能让这样一份感动延续下去。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只有我和我的孩子得到温饱,是不够的。我希望全天下的母亲和孩子,都可以得到温饱!”露天电影场,佑铭操场,黎元洪墓……华师校园里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我和朗读小伙伴一起奋斗的声音。那些日子里,早起练声,晚上练作品,把齐越节的视频反反复复地看,一句一句的模仿,一句不好读上百遍,一句不懂争鸣到深夜。他们没有嫌弃我的重庆口音,没有嫌弃我的声音不好听,没有嫌弃我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依然陪着我一遍又一遍的改进,我们的革命友谊是那样的深厚。说得功利一点,朗读也给我的大学简历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年的付出,收获满满。可以说,我的青春是在朗读的浸润下成长的,每每想起和伙伴们一起比赛,一起练习的场景都会热血沸腾。因为朗读,我的青春是滚烫的。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刚开始知道有朗读大赛的时候,我是不打算参加的,我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大概在什么段位,参加工作这几年也没有再进行一些刻意的练习,相较大学时一定是越来越差的。当时听完徐杉老师在人民小学的讲座,回来的车上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对朗读的热爱还在吗?我是否能够承受得起在朗读上遭遇失败?文老师听了对我说:“想去做就要去做,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呢?”于是选作品,做口部操,单曲循环式的练习又开始了,在校级大会截止日期的前一天,终于鼓起勇气去了朗读亭开始录制。三个小时,录了二十几个版本,都不满意,说不出的奇怪,最后没办法只得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上传了。我总是给自己心里暗示,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的晋级到市级比赛,幸运的遇到寻声。经过寻声老师们的“体检”,我果然已经病入膏肓,声母用力,舌尖靠前,韵母动程不够,发音靠后……但总是要有希望的,不是吗?生命如此短暂,能有一件热爱的事,实属不易。
满腔热血并不足以支撑起对孩子们的责任,道阻且长,努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