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室友的午餐讨论
今天早上喝了一杯黑咖啡之后,食欲全无,但是还是回家给自己做了顿午饭。
在我做完的尾声,室友回来了。她非常开心的跟我说,她get到了做牛油果奶昔的技能。然后兴致勃勃的做了一大瓶,之后分给我了一杯。在递给我奶昔的时候,她突然很感慨的说,师姐,我觉得这样子享受生活真的很不错。
她只是来这边交流半年而已。在住到我这儿的第二个月,她就开始无限想家。觉得在这边待不下去了,自己不是读博的料,更不是在异国他乡读博的料。程序写不出来,课题做不下去,觉得愧对国内导师,愧对这边交流的导师。觉得在这边生活太无聊了,没有人一起吃饭,没有人一起逛街。语言不够流利,也不好意思跟人交流。因为没怎么有渠道认识新的人,圈子也就限定在了她的实验室,并且全都是中国人。每天去图书馆,去学生中心,也是独自来独自去,没有人说话,没有人交流。整个人精神状态是崩溃的。我之后鼓励她每天还是去实验室待着,可以有人说话,我们系里有社交活动,也邀请她去认识更多的人。晚上一遍遍的讨论,不读博又不是世界末日,她现在硕士而已,完全可以选择找工作,考公务员。读博也不一定是在国外,国内一样也可以。太在乎别人的感受,除了让自己难受之外,没有什么用。直接跟导师说,也没什么好丢人的。要学会放过自己。
上周她跟导师打了一通电话,导师也开导说让她交流不一定非得要求她读博,这不是一个交易。第二天她有跟这边的导师承认了自己程序没有头绪,写不出来,并且决定不读博士了。周末,她又跟认识的人一起出门公路旅行去了。一路东去历经金士顿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城。回来之后第二天因为学会打奶昔而觉得生活也不是那么一片惨淡了。
我们喝奶昔的时候,我就很感叹。国内的学生们,习惯了集体生活。突然有一天被放到一个没有集体生活的环境里,才发现没有独自生活的经历,有些茫然。如果害怕孤独,那需要的技能就是让自己不孤独。语言不通顺,没关系,厚着脸皮也要跟人交流。在交流中成长比在书本上死记硬背,效率更高。没有渠道认识新的朋友?去图书馆的时候大胆的跟旁边的人开口啊!在电梯里,在走廊里,在路上,在健身房,主动介绍自己并不掉价。扩大交友圈,去做义工,去参加meet up, 甚至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程序写不出来,那就慢慢写,找资料,问老师,跟别人讨论。还做不出来就放一下,过段时间回过头来看看,可能就有新的发现了。所有都汇聚成一条准则:要主动。 同时,情感上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情绪(或者说照顾自己的情绪)。不论是学会一个做饭的技能,还是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亦或是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只要是快乐的情绪,有意识的给自己创造一个记忆点。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一旦意识到了,就去搜寻自己记忆里的快乐时刻,避免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如果习惯性的用贬低自己来给自己创造动力的话,学会放过自己。等走出负面情绪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这几天,并且告诉自己:你看,一切都能过去。
最后,放一首最近很喜欢的歌,来自帕姐的scared to be lon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