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禾书侣™第三季分享 | 来自普禾的礼物——2019年“书侣计划”总结

普禾书侣™第三季分享
陌川
很多人都爱拆包裹,我也一样。就像是拆一份礼物,小小的盒子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新奇的体验。
我在四川上学,离家一千六百八十公里的地方。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也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但无论如何,陌生的环境,不属于我的方言和食物,永远都给不了我安全感。每次收到来自家乡的包裹,都会让我很开心。于我而言,每月定时从家乡的普禾书吧邮寄来的包裹,带来的不仅仅是我喜欢的书籍,也是一份寄托和牵挂。

参与“书侣计划”是一次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有一段我时间很忙,每天都穿梭在学校的各个办公室和教学楼之间,操心着学校各种部门的事情。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去读书看报,不去写些文章。天天周旋于人群中央,天天埋在堆成小山的策划案里,似乎有些“不干正事”了。这种忙碌不是我想要的,这样的生活让我焦虑,很累也让我厌烦。
我急需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也急需一个“不得已”的理由去强迫自己放下手中的工作,做些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做些与学习有关,与我的专业有关,让我自己心安,让我自己感觉不是在浪费时间的事情。

所以当了解到“书侣计划”的时候,我兴趣十分浓厚。但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在考虑到中间的过程时,我总会很犹豫,很纠结。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在每月有限的时间里读完两本书,也不知道我有没有时间去写读后感。我想要去尝试,可我怕距离太远,书店会不愿意费力又费钱的帮我寄书;又怕书店里没有我真正想读的书籍。
妈妈总说我,你的顾虑太多了,而你如果总把它憋在心里,那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去做了。她帮我去了一趟普禾书吧。那一天,我认识了一个超级可爱的微信号——“普小禾”。每月,我都会把我想要的两本书告诉她,而她也总能满足我“刁钻”的读书口味。似乎是一种约定,也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从未迟到,从不让人失望。

不知不觉,这半年来,我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很多文章。每次同学们忙着赶网络写作实践作业的时候,我总能轻轻松松、不慌不忙的交上几篇高分稿件。这种悠闲从容还带着点小得意的感觉,在一众焦头烂额的人里让人格外舒爽。
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总想这里瞧瞧那里看看,精力旺盛、心思活跃,每一个细胞都在不受拘束、肆无忌惮的跳动。有时一部电影都看不下来,更何况是一本书。
然而读书是急不得的,尤其是当你把读完这本书并且要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目标时,就更急不得了。书侣计划就是这样,它给了读书这件事一个最简单的目标——读完。也给了读书一个最朴素的“目的”——有所收获。阅读,让我收获了知识,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这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成长。

能够坚持六个月的时间,真的让我很惊奇。不过我也明白,参加书侣计划的目的,似乎也已经达到了。每月留给读书的特定时间,让我在繁忙中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阅读的时光也让我感到安全、安静,让我不再那么焦虑。带着目标去读书,这个过程也在不断的磨炼着我幼稚且躁动的心性,让我变得更专注,让我懂得如何享受孤独而无趣的时光。
而读书这个曾经快要因为生活忙碌被我丢掉的小习惯,也慢慢的捡了回来。从一月到六月,我读了十二本书,有我最喜欢的娜娜老师推荐的《繁花》,有带着汪曾祺先生特有的生活气息的《人间滋味》和《食事》,有不同角度描写记述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和《整个巴黎属于我》,也有我读不太懂或者不太喜欢的《疯癫与文明》。这些书籍,写进我大学的岁月里,成了一段特有的情怀与回忆。

很感谢妈妈当时果断的“阅读投资”,也很感谢“普小禾”和王弘阿姨在六个月里对我要求的尽力满足,当然更感谢我自己的愿意坚持。
读书是一个人的旅程,“书侣”却是一群人的故事。来自普禾书吧的绿色盒子,里面装的不仅仅是书籍,也是一份带着心意的礼物。
•end•
本期作者 | 陌川
本期编辑 | 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