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旧文001】 不拿奥斯卡,那又怎么样 ——聊聊《地心引力》将有的历史地位
文 / Evarnold
2014年4月20日发公众号《九日谈》【E起看电影】
这会是一系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文章。今后每个礼拜,我会聊一下深刻影响着电影产业发展进程、却被奥斯卡等爱装13的“最佳影片”无视的好电影。
先讲讲去年的。在我眼里,《地心引力》毫无疑问是2013年全球最重要的一部电影。狂热的溢美之词先不谈,它的争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某些经不起较真的技术细节;二,看似“弱爆了”的剧本。对于前者,基本上是影迷的“爱之深,责之切”,你看非死不可、豆瓣、知乎上那些“死理性派”的讨论,声声“遗憾”,满满是爱。而后者,其实是对这部电影的预期偏离,这一点稍后再说。不过,这些争议并不是奥斯卡不给它最佳影片的原因,真实的原因就是,年迈的奥斯卡不(tao)好(yan)这(ke)口(huan)。
【弱弱的剧本,那又怎么样?!】
现在讲讲这剧本。显然这不是最适合进教科书的本子,但却是最适合本片气质的本子。怎么讲?如果剧本自身有人格的话,那这个人格就是“不争”,就是“谦让”。这就是让我彻底喜欢上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原因:他有胆,把制造冲突的手段,从传统的剧本,“让贤”给视听。
要知道,在商业电影范畴,剧本是一个项目的起点。曲折的故事,扎实的人物,有趣的台词,才是吸引投资人的第一步。但从《地心引力》的第一句台词开始,纪录片风格就给大家一盆冷水,只能从台词和画面背后去琢磨戏剧意义,这甚至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菲利普船长》走得更远。卡隆不是卡梅隆,以他在好莱坞的资历,让如今的投资人敢于投这样一个“去戏剧化”的项目,让发行方敢于以“A级制作”去博“超A级”的口彩,不能不说这是个关乎“信心”的奇迹。
这导致了口碑的两极分化。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的缺失,让不少观众很不适应。哪怕是抱着“故事烂也罢我就是要图个爽”心态的观众,也无法获得“你看故事真烂”这样的批判快感。你如何去挠一个并不存在的痒?
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存在感的剧本,却成就了一部了不起的电影,让《地心引力》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好莱坞制造”,跟随了《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老大哥,跻身进了小清新殿堂。
《地心引力》不是好莱坞生产线下的寻常作品,而是充满文艺风情的作者电影。卡隆搞了一次以技术为唯一突破口、以体验为唯一目标的影像实验,并想让它赚大钱,更重要的是,赚了!这个现象在好莱坞,也是几年一遇的奇葩。
【技术只是微创新,那又怎么样?!】
连卡梅隆这样的技术大神,都对《地心引力》带来的体验赞不绝口。但这并不是说,《地心引力》完成了电影技术上的大革命。它所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点儿微创新,并且做到极致。
我们知道海洋斗水和太空失重,是摄影表现的两个“老大难”问题,其中涉水的技术通过《深渊》、《泰坦尼克号》、《少年派》几部基本解决,而失重却自《2001:太空漫游》、《阿波罗13》两部之后,近二十年来都没有重大创新。《太空漫游》时代,库布里克用旋转的房子来制造失重错觉;《阿波罗13》时代,霍华德靠飞机俯冲来拍摄舱内真实的失重。他们的特点是:花好大好大成本和力气,来拍摄珍贵的几秒钟,再利用剪辑完成观众对失重的“脑补”。而卡隆这货真是“不作不死”,他要拍的是全片失重,而且都是长镜头!这样的难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地心引力》班组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旋转台和LED灯箱,这两个东西解决的是两个技术难点——失重状态和失重光源,再结合抠像技术,达成了“除了两张明星脸,其它都是特效”的壮举。如果你来到他们片场,就会惊叹于他们技术外表的简洁和背后的复杂。演员被固定在半空,机械臂全方位无死角绕着拍摄,外围巨大的LED灯箱模拟旋转的太空的光照效果……每一个长镜头的背后,都是工程师、摄影、灯光、演员乃至机械臂同步协调计算的结果。这些技术,其实都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但是前人都没有做得那么精致,效果也没有那么好,《地心引力》刚好跨前一步,进入了极品领域。
《地心引力》的另一个贡献,是3D观念的传承。自2009年末《阿凡达》起,多少A级制作必须掺和3D一脚,门口不发眼镜都不好意思让观众进来。但观众愿意买单的,寥寥数部;真正思路清晰可辨的,只《阿凡达》和《地心引力》。我说的思路,不是真3D拍摄还是后期转制之争,也不是机器的型号或格式之争,而是如何设计3D镜头,或者说是如何让镜头去迎合3D的特性。我看了太多糟烂的3D大片,一个劲儿玩快切,一个劲儿推上去大特写,一个劲儿让大场面变小人国。其中最应该拉出来枪毙的,是《变形金刚3》,正因为它赚大钱了,无节操的跟风者众,把整个3D风气搞坏了。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地心引力》宛如一阵行业新风,吹得人爽快无比。总结起来,这股新风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模拟人眼视界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是长镜头,基本是定焦广角。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可以想象摄像机就是你的脑袋,它的位置和角度,决定了你看到多少东西,和肉眼无异。这才让人“身临其境”。2D电影的历史长河中所探索出来的一些基本语汇,其实在3D的世界中是不适用的,比如MTV式的快速剪辑,比如人物对话正反打,比如长焦大特写。这些在2D电影中效果卓著的小把戏,在3D电影中却让人眩晕、让人出戏。
从这一点上来看,《地心引力》犹如一支定海神针,自《阿凡达》之后,再次明确宣告了3D镜头范式。难怪有人觉得它有点“电影原教旨主义”的味道。它告诉世人,3D电影,什么格式不重要,是不是后期转制不重要,设计什么样的镜头,这才重要!
【科幻不科幻,那又怎么样?!】
很多影迷不同意把《地心引力》归为科幻,觉得灾难片更合适。其实都无所谓。就在这么一个“弱爆了”的剧本里,我们也可以品出许多科幻味。
《地心引力》所要讲述的,是在宇宙中的人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最显眼的镜头,是桑姐进入减压舱,蜷缩的人体如同胎儿,管线如同脐带,而胎盘之外,宇宙茫茫,生死两望。影片没有怪兽,没有异形,没有邪恶帝国,没有黑暗组织,唯一的敌人,是真实的太空环境,并且,这只是近地轨道,而已。导致人物陷入如此险境的元凶,是再正常不过的物理法则,这客观现实让人颇感无奈。
然而,影片的基调并没有因此沉迷于低落。当桑姐如同史前生物一样爬向海滩,挣扎,直立,行走,溅起的海水打湿了镜头,也打湿了泪点低的观众的眼框。引力既是宇宙之基、万物之始,也是所有生命走向更高级文明所必须抗争的目标。影片以人类飞向太空与生命进化为类比,表达了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一定要飞出去!
故事的外壳同是“失败的成功”,内核同是“生命的礼赞”,《地心引力》以此向两位前辈《2001:太空漫游》和《阿波罗13》致敬,并拿到了跻身科幻电影第一梯队的入场券。
【最终评价】
“年度神片”+“五年一遇”!
(完)
Evarnol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全球票房榜上,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53人喜欢)
- 我的2024年观影典礼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