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出重庆最好吃的鱼,他在山里开辟了近万亩秧田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当温暖的南风越过海岸线,带着湿气奔向大陆,南方开始进入梅雨季节。
此时北方正值“小麦覆陇黄”,农人忙着收割麦子,而南方也到了插秧的时节。

当隆昌稻鱼种养殖基地近万亩水田全部种上水稻之后,鲫鱼苗也随之下田了。
刚入水,一尾尾鱼儿就四散开来,顺着沟渠朝秧苗密集处游去,经过6个月自然生长,它们将与各色佐料、药材一起端上人们的餐桌。

养殖基地里的秧田与别处的不大相同,秧田中间预留了深水沟渠,供鱼儿嬉戏。早晨,站在田边可以看见成群的鲫鱼,在沟渠中游走,而等到太阳升起,气温渐高时,它们便躲进秧苗底下乘凉去了。

为了保证鱼的品质,基地的水田既不能施化肥,也不撒农药。田间的虫子就是鱼的饲料,而鱼的排泄物便成了秧苗的有机肥料。
原生态的生长环境,让秧田鱼肉质更加鲜美,而这些品质不俗的鱼儿却只为谭先生的鱼馆供货。

资深美食家谭先生的鱼馆装修得很有特色,一进店入眼的就是黄橙橙的稻谷。每个区域都用“稻田”隔断,间或还有鱼儿嬉戏其中,身临其境,心中油然升起一股丰收的喜悦,一派乡村野趣。

这一道麻辣秧田鱼是鱼馆里的镇店名菜,爷爷教给他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选用基地放养的2两左右的秧田鱼,现宰现做,在鱼脊背两边各划上一刀,正好入味。

自然发酵的老坛酸菜裹挟着大把的花椒、辣椒沉浮在鱼汤中,刚上桌,那股子麻辣鲜香就直直的往鼻子里钻,令人食欲大增。

轻轻夹起一条细嫩的鱼儿,浸汁、摆盘、吸鱼头、刮鱼肉、吮鱼尾,再搭配上一碗浸满汤汁的米饭,一个人可以吃完整整一盆。鱼肉爽滑细腻,又不掩盖其本身的鲜美,细细品尝,只恨不得把鱼骨也吞下肚去。

一个有故事的人,吃饭的地方也更为考究,一道有故事的菜,足以叫食客的味蕾记住一辈子。谭先生就是这样,用一道麻辣秧田鱼记录了欢乐的童年时光,也记录了爷爷对他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