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佑选集》读书笔记
一、整体上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本书是一本文章合集,收录了法国十九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者让·雅克·皮佑的三篇文章和两篇演讲稿。在这些文章和演讲中,皮佑表达了他的“平等”和“公有”的思想。他反对王权、特权阶级和帮派,认为人民应当具有最高统治者地位,提倡绝对平等;反对剥削,主张实行公有制。
二、在书中,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者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本文通过作者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三篇文章(《既无宫廷,又无茅屋》、《平等人的历史》、《公有制不再是空想》)和两篇演讲稿(《在第一次共产主义者聚餐会上的演说》开会词和闭会词)来展现他的“平等”和“公有”的思想。
三、作者在论述以上内容时,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案例或论证过程?他是怎么呈现或论证的?
作者在《平等人的历史》中,分别从不同的社会角色出发,向读者展示了平等人的社会与现实状况的不同。
在作者的构想中,平等人的社会排斥王权,排斥人统治人的局面,革命并非“改朝换代”(国王的角度);
平等人的社会里,平等人都享有应有的尊敬,人格尊严得到保障(宫廷侍从的角度);
平等人的社会崇尚科学,排斥宗教(从僧侣的角度);
平等人的社会确立财富平等的制度,革命并非为了剥夺富人的财富从而占有,而是一切都归众人享用,谁也不许占有,谁也不许滥用(从富人的角度);
平等人的社会不存在剥削,法律只把生活资料交给那些靠自己劳动理应得到这种资料的人,或者交给那些因疾病不幸丧失了劳动力的人(从劳动人民的角度);
平等人的社会将运用社会保障手段,避免社会成员因为遭遇不幸而陷于极端贫困(从乞丐的角度)。
这样,作者就初步勾勒了平等人的社会的图景。这样的展现方式,关照了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回答了他们的潜在问题,消除了他们的疑虑,与社会成员产生共鸣,打动人心,感染力强,但缺失体系和逻辑。
四、请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本书是一本文章合集,主要通过《既无宫廷,又无茅屋》(1840年),《平等人的历史》(1840年),《公有制不再是空想》(1841年)三篇文章展现作者的思想。
《既无宫廷,又无茅屋》从特权阶级讲起,分析特权阶级掌握政权的过程,指出了以往革命的本质是统治权在特权阶级内部的转移。向读者阐述了平等规律以及废除不平等制度必然性和道路。
《平等人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平等人社会的基本图景,阐释了平等、科学、公有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公有制实行的必然原因。
《公有制不再是空想》通过回顾历史来告诉人们,平等是人们永恒的历史追求。
五、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请说明你认为有道理或者有待商榷的部分。
作者在本书中反对特权,反对剥削,提倡科学,提倡平等,主张建立公有制,其背景是王权和教会的专制统治,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解放的。平等、科学、公有制这样的思想在当下仍显重要,但与皮佑的思想相比,已经有了许多发展,而皮佑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今天看来则显示出一些历史局限。
其一,皮佑主张绝对的社会平等。他认为要用平等人的社会取代王权和教会统治的社会。在平等人的社会中,人们“内部不许有上下、高低、大小、强弱、骄傲和温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允许有奴隶主和努力之分;不管人们个这些不公平的阶级划分,给所有这些可恨的等级什么样的名称”。在否认特权阶级方面,皮佑的思想在今天仍有意义。但是,皮佑在承认每个人智力水平和社会分工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仍然认为所有人在肉体需要和精神需要上应当一致,这就否认了合理差异。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其二,皮佑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不依赖时间、空间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绝对真理,他认为“现在是可以实现的,过去两千年中也是可以实现的”,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人民还没有懂得这条真理,只要积极宣传真理,使它深入人心,共产主义在任何时候就能够实现。这样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制度。皮佑在这里完全否认封建制度的合理性,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
其三,皮佑在论证公有制度的必然性是从唯心主义的“自然法”出发,他认为大自然本身普遍赋予人类共同享受它的一切财富的权利,而公有制恰好符合自然界中这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所以它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既与自然现实不符,又缺乏说服力。这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来阐明公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同的。
六、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皮佑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平等,提倡科学,反对特权,反对剥削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当下也仍有意义。但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与当下中国明显不同。皮佑著作的意义也许更多在回顾那段绝对平均主义横行的历史,惨痛的教训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绝对平等思想的严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