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与一友人聊天,被问及何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了更好阐释我的想法,便回顾了一下这句话的来源,一个我很喜欢的禅宗公案,并写下了我今天回顾之后的感想。
禅宗五祖弘忍选下一任佛法传人便让座下弟子做偈,座下大弟子神秀,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慧能虽不识字,却觉得此偈未见本性,便请人帮忙写下了下面这首诗并递了上去: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用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作为五祖座下大弟子,精通佛法,知道心本无物。因为心的本能是生相(在佛学中,天地万物皆是本心所产生的幻象,它们被称为“色”。一切外物由“色”而有。本心原本无一物,却因外物而生有,这个有被称为相。),只有不断去除、放下相才能保持心的纯净。但问题在于放下这个动作也是相。反观慧能的偈却揭示了,既然意识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本来这些外物便是心所幻化出的幻象,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放下这个动作,刻意的去除本身也就因为没有必要而不再被需要了,刻意的放下本身也就被自然放下了,即放下放下,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心本无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