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对比与汉英对比有什么不同?”“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英语的学习意味着什么?”“汉外语言知识的对比有没有必要学习?”“汉英两种语言有什么差异?”一系列开放式问题逐步称为英汉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热点。所谓英汉对比的受众更多是搞英语教学研究的人,以英语为基点同时把汉语拿来进行对比;而汉英对比研究更多是搞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人,以汉语为基点把英语拿来进行对比。不管是汉英对比还是英汉对比,英语与汉语二者都要下一番功夫。那么,英汉两种语言到底有什么差异呢?其差异对汉语教学有何意义呢?
语言对比这一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Robert Lado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对比语言学专著《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Lado提出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对汉语本身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已经有2000年历史,但通过对比研究来揭示汉语的特点还只能从近代《马氏文通》等几部著作开始。而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两种语言对比问题,并亲自实践取得成绩的当属吕叔湘与王怀先生,其中吕叔湘先生的《中国人学英文》,不仅仅是为中国人学英语而写的指南,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学术著作。之后赵元任、王力、沈家煊等学者对汉外对比研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大多数外语界学者汉语水平不高,能直接借用国外语言理论,由于没有过硬的母语工地,读不了艰深的汉语文献,就无法进入汉语专业领域,更多是解释国外的理论。张教授希望在汉语语言学领域,根据自己的语言情况更多地创造属于汉语自己的理论。
英汉两种语言究竟有什么差异,这个问题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我们可以从一个例子来深入,例如:汉语句子“别忘了把钱放在兜里”翻译成英文为“Don’t forget to put your money in your pocket.”英文翻译中“钱”多了一个冠词“your”,而在汉语中就不需要指出是谁的钱,反之则会显得啰嗦。这就展示出两种语言之间背后的文化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相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更加注重隐私,因此要在每句话中点明物品的所属。细究起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不止体现在这一个小点上。首先,英语是拼音文字,重形合,注重形式衔接,要求结构完整;汉语是象形文字,句子成分考意义链接,重意合。英语句长且复杂,句与句之间可以靠标点、连接词、介词等衔接而无限扩展,是“树形结构式”语言;汉语句短简练,句与句之间关系主要通过字词的语义来表达,是“竹形结构式”语言。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在被动式中甚至可以不用“被”字,而采用“让、给”等来替代。英语重心在前,往往是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描述或讲述事实;汉语则重心在后,往往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由因到果进行论证。英语注重省略,避免重复,结构严谨;汉语注重补充,讲求词语的均衡与兑成,喜欢用排比式的词汇,越表达越觉得意犹未尽,越想进行补充。英语多抽象词,表示状态或抽象概念的抽象名词较多;而汉语多具体词。英语多替换,同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可通过不同的词或短语来表达;汉语多重复。英语结构紧凑,各句之间都有一些表明逻辑关系的脸词或介词有序地组织在一起,是一个含义丰富但结构有序的统一的整体;汉语结构比较松散,喜欢使用短句。英语好静,喜欢使用静态表达,经常用施动性名词代替动词;汉语则好动,喜欢使用动词,看起来结构松散,但句句有力,动态十足。英语重物,比较“重物而轻人”,重客观而轻主观;汉语则重人,多以表“人”的词作主语。
在认识了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汉语习语翻译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直译法、意译法以及套译法。针对三种不同的方法,同样也给出大量的例子让我理解三种方法的区别以及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习语,在了解了汉语习语翻译的基础之上能更好地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之中,从而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