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国才知道自己是中国胃——涮羊肉
涮羊肉,或者说清水煮羊肉于我是很惯常的食物,在我十分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吃羊肉。小时候不爱吃肥肉,除了涮锅里薄片的羊肉片,和摊上烤的焦黄冒油的肥油丁。为了顾及全家的口味,和减少主妇的工作量,涮羊肉就成了小时候家里最常做的聚会食物。
原料简单,羊肉片可以买现成的冷冻肉卷,讲究的时候,挑一块好羊肉,请市场里的人片好。各种青菜随季节更换,但对于嗜肉的我来说是从不关心的。豆制品里的冻豆腐是我的心头好,煮好了之后蜂窝状的冻豆腐没有豆腥味,均匀的小孔吸饱了汤汁,味道极美。
菌类里面常见木耳,木耳最好保存,且家人迷信木耳能清肺里的灰尘,这对于常有黄沙漫天的内蒙是最好的安慰剂。还有平菇也甚好吃,不像香菇个性强烈,平平淡淡衬着羊肉的鲜。锅底比当今是简单至极,清水加葱姜片,煮开了就是上好的汤底,有情趣的放点红枣枸杞,凭着那两三颗枣,五六颗枸杞,也算是有个药膳的意思。
一顿涮羊肉想吃好,我总结有三点,肉好,火猛,蘸料香。
肉好自不必说,内蒙的羊嫩且少膻味,肥瘦合适,不像外地羊,柴,骚味重。
煮肉的锅子也有大讲究,最正的就是烧碳的黄铜炉子,中间有个小烟囱顶出汤面,汤热的均匀,开的快。家里没条件的时候用电磁炉,温温吞吞,下点肉汤就凉了,吃的人扫兴之极,且肉极容易煮老,需要每次少下。
蘸料也是一个大事,现磨香油的铺子上打来的芝麻酱,打开盖就能闻到扑鼻的芝麻香。韭菜花是当年采来腌的,深绿的透着一股子鲜活,红的腐乳,随口味自己加,这时候先下点肉,等肉煮出来,加一勺羊肉汤到蘸料的碗里,酱汁才能充分的和匀,蘸料咸淡味全看个人。
这三样准备好了就该吃了。我家里是涮肉的顺序是先涮肉,冒着白气的嫩羊肉蘸着少许酱汁,喷鼻的羊肉和芝麻混合的香气,羊肉香嫩,嚼的时候不老不皮,唇齿生香。等肉涮的差不多,汤面能见点油星,汤也有点发白的时候,就开始下绿叶子菜和粉条菌子之类杂七杂八的东西,我对这些兴趣缺缺,反倒是大人对这些颇是热衷,特别是我妈,总是心心念念的要煮红薯片,土豆片,粉条之类的,我极反感这种吃法,土豆红薯之类富含淀粉的食物总会搅浑一锅汤,吃到最后什么上面都挂了土豆和红薯的颗粒,反倒是心心念念想吃的人因为忘了照看,总是错过把红薯土豆捞起来。
大人都快吃好了的时候,小孩子们都已经下地开始玩好一阵了,这时候大人总要问一句吃面不,我总是要再吃一碗的,羊肉好吃,不压肚子,中午吃完,下午三四点胃就空荡荡的难受,来一碗羊肉汤里煮出来的手擀面,上面加些青菜和散碎的肉片,底下是之前吃剩的芝麻酱的酱汁,把面和酱汁拌匀,这一碗西里呼噜的吃完了,这一餐就算是正式的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