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父亲二三事
(一)儿时缘由
母亲嫁到林府是因为外公的意思,早年奶奶是陈家第一个嫁到此地的长女,留下一个八个月的男婴,不幸早逝,这个男婴就是我父亲。父亲吃百家饭长大,为人正直,只可惜儿时没有机会进入学堂,所以早早就在码头给人给人当苦力,长到二十五岁,尚未婚配。他父亲此时已经另娶他妇,故而父亲的大事就这样被耽搁着。外公眼见父亲一日日还未娶妻,就把自己长女婚配父亲,这就是家母。
(二)婚嫁之事
听二舅说,当时陈家因为早年经营农庄,尚有富余,所以新婚的一切手续都是外公出钱,二舅和陈家其他舅舅顺延山路,一路南下,一共走了近两百里,把家妹送到夫家。听闻当时的新婚夫妻的一切花费父亲这方长辈都没有出手帮助,也正是这样,这场婚礼成为父亲真正分家的起点。也是父亲下定决心告别过去的原因,我想这也是家父无论多么困难都不会轻易求助他人。婚后分家,林家人还把旧时代欠下的高利贷债数分一半给这对才洞房的新婚父亲。每每回忆这段,父亲总是喝酒闷声不说话,母亲就偷偷背过身擦眼泪。是啊!这对新婚夫妻,虽未相识,却原因携手相伴,可是他们面对的却是一个冷冰冰、毫无章法的残忍的世界。双亲也就此立下誓言——永不求人。
(三)家姐出生
婚后不久,家姐出生,给予这个家庭一丝温暖,父亲也认证思考该如何面对一大家子的重担,听闻瑶山列岛有外地大老板承包大轮船,父亲想先积累一段时间。虽然林家还有少数田地,可仅仅拽在林家长辈手中。此时两种选择,如果耕作,就必须租借天地,还高利贷,而且靠天吃饭;如果出海,提供劳力,积累两年,再回家从事紫菜行业,工具设备的钱就有着落。就这样,父亲携带产后休息半年的母亲,还有她们的小宝宝,收拾原本就没有多少的家当,踏上外出打工的未知之路。
(四)瑶山生活
瑶山在台湾海峡西北侧,这里洋流汇合,渔场丰富,双亲终于可以缓口气,在这里他们融入当地人生活,母亲和当地妇女学会织渔网,父亲就与当地男子出海,一次出海一周到半个月不等,海上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可以让这对年轻夫妇不在轻微为三餐烦恼。再过两年,我就出生了,听闻我是在夏夜出生,岛上的人守望相助,帮助母亲诞下新生儿。但是岛上医疗设备不是很好,听闻有一次我夜里发烧,父亲还在海上,母亲在当地人帮助下,坐着小船,感到临近的俞山岛,就是退烧,这之后,父亲决定回到陆地生活。而且家姐也到了学龄,所以双亲就放下这里暂时安逸的生活,去往人生下一段。
(五)大队&码头
故乡地处半岛,靠海,景色宜人,后来我们搬走后,父亲还是很想念这片他出生的地方——绿波荡漾,竹林清风。这里在五十年代有一支边防大队在这里驻扎,大队负责码头渔场收购,为当地渔民打开销路,故而从祖辈就从事渔业,还形成几大家族势力,远近村落都仰慕故乡的生路,纷纷作为短工或者长工雇佣于当地人。渔业慢慢发展,当地人也为海上保护神——妈祖娘娘修建宫宇,海上杨清波。八十年代故乡还是少数能通电的大村落,远近村民那是还是处于生活在草屋,使用蜡烛的时期,山地人家发现自己无法抢夺渔场生意,故而走出家门,也是国家户籍政策允许,成为故乡第一批外出谋生的劳动力,很多人家不断积累资本,九十年代更多年轻劳动力跟随这些弄潮儿,也称为山西、内蒙、甘肃等地煤矿厂的劳动力大军之一,包工头——项目负责人——独立建厂这条线总是特别能发大财,故而这些人回到家乡后修建祖庙,求取神明来年的庇护。二三十年的捕鱼红利期过去,九十年代渔场生意渐渐落寞,此时又没有加工厂延长生产线,故而很多人开始慢慢搬离,也为了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