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4
这是被甜腻爱情剧刷屏的几天。有人欢喜有人忧,也有人说,甜度要适当。
古今中外,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不时以几乎算是生活刚需的姿态昂首挺进。这是自然的。创作分层面,就像人有不同需求,这也是自然的。其实大家都清楚,在情感上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往往是我们心知肚明难以真切把握的。“现实的搬运工”有什么趣?即使高明如巴尔扎克,也难免让人对伏盖公寓生出些微词。否则浪漫主义该置身何地?魔幻现实主义更不会带着拉美文学突出重围。这个世界如此复杂而丰富,岂是几个“主义”可以一语概括。听妈妈讲过了过去的故事,大家应该也可以分出些许精神,听别人讲讲不切实际的幻想。技术的高下另论。至于真实的不堪,生活自会展示给我们。
前日看到有人提到长辈们的爱情故事。曲折、精彩、乏味,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也一样不知疲倦地上演。于是想起了我的长辈们。奶奶说,爷爷家当年缺少人干活儿,觉得她身强力壮,就一卷铺盖娶了过来。爷爷算是早婚,奶奶大他三岁。在这一桩“实实在在”的婚姻中没有疼惜,包括对妻子和儿女。奶奶聪明率直,却也不懂得对家人的特别关怀。如此,也是一生。爷爷对工作勤勤恳恳,总是给了早早嫁与他并辛苦操持家务的奶奶一个安稳无忧的后半生。
家中钢琴上摆放着一张爸妈的婚纱照。妈妈笑颜如花,眉目如画。爸爸则在一张瘦长的脸上挂着仿佛没心思修剪的胡子,带着不会拍照的木讷站在一旁。我从前常常会问妈妈:“当初怎么就选了他呢?”半是玩笑,半是疑惑。现在已不问了。因为后来慢慢发现,妈妈也没有答案。他们经人牵线认识。妈妈漂亮又有出色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工作单位的老厂长欣赏不已,极想收为自家儿媳。而爸爸那时甚至还需要自己的妹妹提醒怂恿买好礼物,才知道在年节时分上门拜访——这些都是爸爸告诉我的。他们结婚了。在我看来,这便是“经人介绍,顺理成章”,唯一被忽略的竟是主人公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未来的丈夫,妈妈当时的判断也许是“不知他哪里好,但也没有什么不好”。。。
父母的婚姻从来不令我向往。尽管我知道世俗的生活免不了庸常与琐碎,尽管我知道在这么多年的共同经历中他们早已将对方视为生命的重要依靠,会关心和宽容彼此,尽管我知道最普遍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也许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给我呈现出足够美好的一面,而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按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