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 STUDIO有感——神仙小组二三事
实话实说,我其实对group work有一种自始至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遍现象,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有这个心结。客观来说,这次我们组的配置于我而言,绝对是有够强的,一度感觉自己在做梦。只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大家都强也会有问题——每个人都自成一派,从方案切入到逻辑生成再到出图手法都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于方案的走向自然少不了摩擦,好在大家都是对事不对人的主,设计之外奶茶局火锅局安排得顺顺当当,还不忘顺带聊个人生发发感慨。人生的黄金时刻蛮少见的,但和这神仙小组相处的时光,回头想想真的是会发光的那种。
我这篇又臭又长的文章,就打算着重谈谈我们到底在哪些地方,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自我剖解,可以得到些许启发。
Architecture与Landscape的碰撞
不怕大家笑话,与Landscape同学探讨greenery以及green penetration的意义,是我这次workshop的主要命题之一。我这人狂妄得要死,一度把sustainable design,当作是全球green wash 运动中的一个大阴谋,在场地上实地采访,更是直接采访到了几位怨气冲天的居民,表明了他们对于植被无用论的强烈支持。我一度很疑惑,在这样一个基本居住需求都无法充分满足的里弄街区里,不直接解决家家户户没有独立卫浴的现状,而着力于设计景观的意义何在?但是面对我的这些质疑,我的队友也没有放弃立场,对我循循善诱,她们着眼于景观对人体在生理和心理层面更加长期的影响,时间尺度上也更加关注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规划。
虽然在磨合过程中难以说服彼此,以更加明确的逻辑去推进项目,但事后反思,其实这些问题被我没有考虑到却非常重要的面向,和她们讨论这些问题本身,就已经让我站在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建筑,这是在单打独斗中很难有所领悟的部分,所以我会非常尊重并且感谢坚持自己立场的队友们。
除了思维方式上的碰撞,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Landscape与architecture出图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做3D-sections的时候,映入Architecture student脑海中的大多是一组轴测视角的白色体块,不断加减变形的调调;然而对于Landscape的同学而言,这组意向变成了ps写实风的景观section。后来大家一聊才知道,原因出在关注的重点上。建筑在section上的推敲主要集中在空间设计上,自然会忽略材料的细节;而景观的关注点在于土壤类型以及植被选择上,自然强调材质上的还原程度。从这个细节上延申来看,形式与功能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参数化设计本身的反思
参数化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工作营始终。实话实说,从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上看,参数化设计就是空有一个酷炫的形态,对于用户的体验的关注不足。我不得不承认,参加本人参加workshop的动机可以说十分功利——掌握个把grasshopper的电池,做一个酷炫狂霸拽的form,为作品集添砖加瓦。但是我太天真了,这种对于参数化的态度,我的队友们是不可能接受的。她们勤勤恳恳地从底层逻辑推敲,一步一个脚印推进项目,我一方面赞同这种设计方式,另一方面十分担心我们的项目不够参数化——显然我们的小盒子设计完全没有参数化酷炫狂霸拽的气质。这样的疑惑困扰了我至少7、8天,在最后的阶段终于憋不住,遂和组员以及老师进行讨论。下面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基本上就是剽窃组员和老师的思想)。
对比传统设计,参数化设计更加重视前期场地数据收集,中期的数据转译以及后期对电池组的选择。
l 首先,传统设计中的场地分析比较空泛,而参数化设计所要求的是,对特定数据的地毯式收集。要做到这个要求,首先要明确设计目标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分析哪些类型数据,最后是确保收集的数据数量足够,并且精确可靠。
l 第二,中期数据转译的意思是,将场地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明确下一步的设计策略。
l 最后,后期对电池组的选择相当于在无数工具包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一点对于设计者的要求极高:首先设计者需要了解自己可以使用的工具,即了解电池组的逻辑以及产生形态的基本特质;接着便是不断积累和拓展工具的类型;最后,也是最考验设计者功力的一步,选择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工具,并将这种形态运用到设计中。
以上便是我呕心沥血苦干10天的小小收获了,写到这里甚至还有些小失落呢。不知道我组里的老伙汁们,此时此刻都在哪里继续做着彼此的建筑大梦呢?唉,海内存知己,天涯都若比邻,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