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才发现的生活真相
查看话题 >三十岁,不坐办公室,转行做店员?
年近三十了,去面试服务业,能应聘的上吗?
答案是能的。
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做不了服务业,
面试的时候照实说,一般实体店流动性强,还挺缺人的,都可一试。
参考上一篇日记:
为了了解实体店的倒班和人员管理,我年初去了书店短暂的上过一个月多的班。
面试了三家书店,分别为单向街、言几又和西西弗。三家底薪差不多,都是3-4K。单向街更像国企书店,固定薪资,加双休,还有五险;言几又像在招酒促人员,面试HR跟我说,一年底薪+提成做最好的能有万把块;西西弗在其中感觉最不起眼,休息天摊开,基本是做六休一,也没五险,也没提成。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去了西西弗上班了,去的是市中心,景区边的店。算是中心的中心,人流量不至于少到无聊。书店在我记忆中还停留在独立书屋的时代,结果自己上班了才发现完全进入了,商场连锁的模式。
而且书店就光卖书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营业额低。商场跨年那天,零点30分才关门,卖书的单日销售额也高达了7-8万,真的惊人。很多人买童书,买购书卡,或是买书送长辈、朋友,一买都是五六本,人流量多的也是你都没地方站。大大超出我的常识。
第一天来书店上班
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或者说前几天上班的时候,我每天都会领到一张纸。就是前一天的书店销售数据,用来认这些书都放在哪个书架,熟悉书店里的图书分类和展示布局,这样顾客来问你的时候,你能快速找到书。
西西弗的分类,除了按照大类的文学、经济、艺术这些外,细分了心理心灵、经管这些类别。鸡汤果然在书店里卖的挺好,也不枉专门弄一个柜台展示;当然,我还发现不少人会来经管买管理书籍,可能在你吐槽领导的时候,他也在焦急的从书本里汲取管理的知识;出乎意料的是,文学类的书也卖的不错,一般占总销售的一半,通常推理书籍单独占一个展示台,纯文学的书会占一两个。
不过书籍的销售大头还是儿童区,一本绘本就要几十上百,那推销出几本顶别的区域卖好几本。
养孩子真的花钱。
虽然,现在已经是非常智能的时代了,西西弗还是用比较人工的方式,让你熟悉书的位置,全靠人记忆熟悉,后来我才发现,这样安排是因为,连锁书店的卖书模式,还是在靠人销售,所以初级店员如果有销售潜质,升职也比较快。
刚来书店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主要之前的工作就是坐办公室,书店是早班、晚班、通班,三班都是要站着的,一站基本是7-8个小时,对于没上过服务业班的人来说,真的不太适应。
还有就是掐点吃饭,45分钟一顿饭,交替班吃饭,我第一次吃饭时,点完单上饭时间太久了,最后只能匆匆扒拉了几口。
什么人来书店上班?
好在除了第一天,第二天吃饭我也就有人带着了,因此也和书店里的员工慢慢熟悉了起来。
来书店里上班的人,真的五花八门,不是你想象中那样,都是大学生。有因为突然辞职,大三大四实习,找个过渡工作的;我在的书店,还发现了两个男生,之前都是程序员,其中有一个是说办公司坐着太压抑了;童书区,有个同事精神状态不太好,却在书店里能长久的做下来,估计体力工作确实比坐班少精神负担。
来书店上班,如果不考虑钱,首先感觉到的益处真的是头脑负担大大减轻。而且因为老是走来走去,人腰都容易变细。书店那点引导顾客找书,下午开书的工作,基本不怎么用脑,安排给你做就好了。不像坐班的时候,虽然身体不受累,但是头脑时刻都很压抑,出方案,写文案,老开会,头脑风暴。
看《乐夏》的时候,九连说在城市里当白领,太压抑了。这种压抑太容易感觉到了,刚毕业来杭州的时候,去咖啡馆,大家一般会闲聊,讨论一些文艺,近几年,咖啡馆里到处都能听到我有个项目,可以融资多少钱,这个模式打通会怎么样。虽然现在互联网资本寒冬了,但咖啡馆里还是能变着花样听到,各种找新风口,骗钱的项目。
除了工作,办公室配套的信息来源,也让人焦虑万分。一打开自媒体就说中年失业怎么怎么;身边还能听到一些大公司缩编缩员。自媒体和保险一起双管齐下贩卖焦虑,大家都被折腾起来。曾经身边可能跟你差不多的人,踏上一个网红、直播风口,一两年就财务自由了,这种快速变化,说不会把人心搅动起来,是不可能的。
但其实,生命会找到自己出口,当年东北国企下岗的人,也不是生活下来了。
书店工作的好处是,简单,大家都一视同仁,比较聚焦细小的服务上。沉浸进去做了,也就不会被外部环境搅的天翻地覆。
更何况,虽然书店里到处都放着成功学,其实很多人真实的想法,估计都是反成功学。但到公司里,社会上,大家都在竞争,你不自觉就被裹挟了。
离职前去开了一家新店
就在短短的入职期间,我还被抽调去开了新店。集体生活真的是久违了,开新店的时候又体验了一把。平日上班的时候,一般下午都会有新书到店,需要开包,把书上架。但是那个量一般就是五六个包裹,开店需要开包整理上架的书,都是几百包,堆成小山一样。
头两天要开包,把书籍分成一级类目,然后再细分,分成畅销展台和常销书架的。西西弗布置书架有他们一套理论,展台饱满、关联性,还有库存不能单副本什么的,书架上每书是必拆的,方便顾客取阅。后来我再去其他连锁店,才发现也不是所有书店,都有自己的章法。有些书店就是放了一堆没拆封的新书。
来开新店,很多一起干活的人都非常小,都是95、96的,当我问到我的时候,我通常光笑,就会被默认为他们的同龄人。这次来干活的人,就更多更有趣了。我发现其中一个男生真的很爱看书,除了干活的时候,他一般都在梯子上看历史、科普区域的书籍。等所有人都干完活,开始打牌娱乐的时候,他还在那儿一个人跨坐在很高的梯子上,专心看书。也有一个女生和我一个专业,都是新闻的,父母想她考教师,但她不想,就暂且来了书店,这样一待着,也干了好几个月。
我当年刚毕业的时候,总是急着去工作,希望一下就找准以后要干一辈子的方向。可能浪费点时间,浪费点人生,也没什么,而且难得。
店里的员工五花八门,来看书的人也是千奇百怪。我在杭州的那家西西弗,午饭后到晚饭前的时间,总能看到一个男生穿着围裙来店里看书。当时入职培训时,店长说店员是不能自己翻书在一边看的。我看他穿着围裙,还以为是兼职。后来看他天天来,问了其他员工,才知道是旁边餐饮店的员工,趁着营业休息间隙,来这里看书。
可能长时间被独立书店在媒体中报道的,卖书不赚钱,经营不下去的印象影响了。总觉得来书店工作的年轻人也可能是一些理想主义,有点不接地气,或者逃避现实。接触了才发现,也不是这样,也有真的踏踏实实工作、生活的人。
虽然,书店钱少,但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钱,或者成功,都是必需品。
精神上的自由和富足,比起物质上的富裕,未必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
我觉得很多人有对书店就是低收入的迷思误区。一般连锁书店店员收入各个地方按照生活水平,时薪是不一样的。但基本都是一月薪资刚好够租房+吃饭而已。
但书店尤其是连锁书店,也是有上升渠道的。店员到头部到主管到店长到区域经理之类的,那时候的薪水就不一定比坐班低了,但工作性质依然不是那种纯案上的头脑风暴,可能有些不适合坐办公室的人,可以来服务行业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