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之围魏救赵
文/经理
三家分晋,春秋落幕。魏国经李悝变法国力日盛,作为战国七雄第一只奔跑起来的战马,向东灭中山国,向西取秦河西地,向南力压强楚,锋芒正盛。 公元前354年,魏国向北,攻赵都邯郸,赵国危急,四遣使节奔走求救。 齐国临淄,齐威王也收到了求援的书信,遂召集群臣商议。 这位年仅24岁的少年君王开门见山就问:“赵国救还是不救?” 一阵沉默后,齐相邹忌上前曰:“ 不如勿救。 ”(《战国策》) 确实,从相国的角度来看,自田氏代齐后,齐国根基还未完全稳固,百废待兴。虽然我们现在史书都“齐威王”、“齐威王”的叫,但那时候的“齐威王”还只是“田候”,“威王”的名号是后来打出来的。用当时的眼光来看,齐国的实力并不雄厚,“兵者,国之大事也。”能不打就不打,现在还是休养生息为要。 何况,这次的对手太强了,简直是新时代的怪物。当年晋国怎么也灭不了的中山国,被他一招抹平。不仅夺了秦国河西之地,楚国在中原的势力也被他驱赶殆尽。那可是春秋时代的霸主啊。为夺回河西,秦国出兵五十三万,最后还是大败而归。前车之鉴在此,怎可不查?再看那楚国,同样收到赵国的求救书信,也不过是派少数兵马北上做做样子。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大家都心照不宣,五十年前的那一战, 三晋伐齐,破齐国关塞平阴,并攻入齐长城,就是魏国带的头,那一战齐国大败,最后连国君齐康公都被俘了。现在他们窝里斗,何不乐得看热闹呢? 但这显然不是这位年少君主所要的答案,齐威王没有做出答复,他在等,等其他不同的声音。 这时,忽然有一人道:“不救,则对我方不利。”("弗救,则我不利。"--《战国策》)
邹忌微微侧目瞥了一眼进言之人,是段干纶。 这回答一下就勾起齐威王的兴趣了, 问道:"如何不利?" 段干纶道:“魏国吞噬了邯郸只会更强,对齐国能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道:“对!”我要的就是这句。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前一秒刚有了支持意见,下一秒就下令出兵了。可见他早就准备好了,就只等着有人表示支持,心机boy呀。 但段干纶想的显然跟一心只想打战的齐威王不一样,他说了下面这么一番话:"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战国策》) 这段翻译成白话就是:“陛下,我说的不利,不是指这个。就算我们救了赵国,他魏国还是原来的魏国,而我们则白白折损了兵力,吃力不讨好。不如我们直接向南攻取魏国襄陵,这样即使魏国攻取了邯郸,被收拾的也是赵国,而我们则是实实在在地攫取了利益并削弱了魏国。” 那时的齐威王不过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哪听过这种骚操作,一拍大腿就说:“好!” 乃起兵南攻襄陵。 我并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知道你灭了那个曾令春秋各霸主头疼过的中山国,也听过吴起八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三万秦军的事迹,你率三国同盟攻入齐国的事,我也一直暗记在心。 但乐羊不在了,吴起也走了,我亦不是当年那个任你捶打的姜氏齐国。 新世代的生物又不止你一个,我田氏也是新来的,跟你们这些忘本的货色不同,我可是堂堂正正承接了齐的国号,承载着春秋以来第一位霸主的荣光。 秦国收拾不了你,楚国奈何不了你,上一代的齐国甚至抵抗不了你,我田氏齐国倒想落子中原试试看,此子执黑,先行!
此时齐王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怕?当然怕了。但如果因为怕就踌躇不前,就只能输一辈子。颤抖的双手,又不禁握紧了双拳。 选将 哎!不对啊,“围魏救赵”不是孙膑的故事吗?怎么说了半天都是段干纶啊。听都没听过这个人啊,我读了假历史? 其实,段干纶又名孙膑。算了算了,我编不下去了。 “围魏救赵”是段干纶提出的战略,但实施这一战略的,却是孙膑。 而且作战时,孙膑又使了一招“围魏救赵”,最后出奇制胜。 所以我们一提到“围魏救赵”,我们就会想到孙膑,不过两者的“围魏救赵”还是有区别的。这点我们后面再讲。 选好了战略,就得该执行人了。 齐威王的首要人选自然是孙膑。 当初田忌赛马,就是靠这个人的计策反败为胜,使齐威王输了整整一千金的赌注,这点在他记忆里尤为深刻。当他真正看到孙膑的时候,有点吃惊,没想到这个赛马赢了自己的人竟是双腿残疾。但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没有腿的人才会更向往奔跑啊。而齐国这匹马,是否也能跟魏国赛上一赛呢? 遂召见了孙膑,开门见山就说想任他为将。 听到消息后,孙膑极力按捺住心中激动,但声音还是略微地颤抖,道:“ 膑乃刑余之人,不可 。” 尽管他知道当初那个挖去他膝盖骨的人,此时正在邯郸攻城。 因为他深知齐威王心中想任命的,并不是他。理由很简单,带兵打仗是个体力活,让一个受过刑,双腿残疾之人去做,不仅不合适,还影响士气。之所以还会这么说,一来是给孙膑面子,二来是授意他为战略计划的幕后执行人。 一得到孙膑的回复,齐威王立马就坡下驴,任免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驻军平陵。 其实将领不一定非得选田忌,像段干纶也可以。 之所以是田忌,一来孙膑是田忌的幕僚,两人好配合。二来是背后有邹忌的推荐。 虽然邹忌是反对出兵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虽然他与田忌同名,但素有恩怨,把田忌推上战场,如果此战输了,田忌必死,而且他本来不看好这一战。如果战打赢了,则自己举荐有功,也能分一杯羹。这风控能力,不愧是齐国的二把手。 就这样,经各方权衡后,由田忌挂帅,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西征魏国。 孙膑的围魏救赵 孙膑的“围魏救赵”跟段干纶的“围魏救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段干纶的想法是趁你们两家打架,我从中捞?点便宜。既然答应了你赵国帮忙,那我就只捞魏国的,既赚了人情,又得了实际利益,说白了,段干纶的“围魏救赵”其实是“趁火打劫”,至于你赵国能不能得救,靠你运气咯。因为是提计策,所以有点想当然尔。 而孙膑的“围魏救赵”,则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用孙膑的比喻来说就是 “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攻敌必救,要打就打魏国都城。 那历史上的“围魏救赵”采取的是谁的计策呢?呵呵,都采取了。 谁的有用呢?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最后是齐军攻打魏国都城,逼迫魏军回防,解了赵国被灭的危机。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们从现在的史料上来看,实际上回防的魏军,庞涓只调拨了一半,另一半军队仍在赵攻城。也就是说“围魏救赵”并没有立竿见影地达到解救赵国的目的,只是减轻了邯郸方面的防守压力。而且根据《战国策》记载,后来邯郸还是被攻陷了。可见人家也不蠢。 而攻打魏国的齐军,一开始应该是按段干纶的计划走的,但平陵久攻不下。人家又不傻,肯定做好防护措施了。而且你毕竟一不占地利二不占人和,那魏军又是天下闻名的魏武卒加上本土作战,趁火打劫?哪有那么容易哦。 而魏国的援军主力已经渐渐回援了,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一战大概是要无功而返了。 可不管是田忌还是孙膑,他们都不会接受这一结果,田忌这一回,受邹忌打压是无疑了,孙膑恐怕这辈子都报仇无望。 既然如此,何不搏一搏呢? 一改当初战略,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他们把进攻的目标转向了大梁。 魏国攻赵,抽调了大部分主力,这是既定事实,而平陵的守备力量这么强,远超预期,世上可没无中生有的事,平陵很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抽调了守备力量,此处强,必然彼处虚。绕过平陵,直杀入魏国腹地,或许能打开另一个局面。 而这一决定,确实也是一搏,毕竟孤军深入,这可不比在国境边上打平陵,大不了还能撤回国内,深入腹地,补给线会变得更长,也更容易被切断,而且还是在平陵没打下来的情况下,随时都有被包抄的风险。即使跟预料的一样,魏国后方空虚,可一旦出了差错被包围,也是没地方跑的。这一战,齐国承担的风险忽然成倍剧增。 而最坏的结果是,大梁跟平陵的情况一样---久攻不下,庞涓率兵回援,在里应外合的夹击下,齐军全军覆没,最后赵国没救成,齐国神装还没出,发育就被打断了,这一辈子就只能在魏国淫威下瑟瑟发抖。 如何避免这个结果呢? 比如不打大梁,打其他容易拿的地方,等打下后占据地势跟回防的魏军死战,虽然结果会好看点,但大概率还是会败。 又比如就此撤军,无功而返,虽然避免了最坏的结果,但也不会有好结局。 大梁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面对这个两头堵的问题。 怎么做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呢? 说来也是孽缘,当年孙膑跑魏国求职的时候,遭庞涓陷害,最后只能躲在猪圈里装疯避祸。 但庞涓并没有想因此就放过他,也是提出了一个两头堵的问题。 他指着旁边一坨猪粪道:“孙膑啊,你要是真疯了,就把那坨屎吃了。” 不吃,说明你不疯,死。 真吃了,说明你听得懂,装疯,死。 吃不吃都得死。 但不愧是孙膑,他多拐了一个弯,呵呵道:“你傻啊,你会吃自己的屎吗?”勉强算躲过了一劫。 之后孙膑与齐国使节搭上线,偷渡回了齐国。这是后话了。 而这次,这个两头堵的难题该怎么破呢?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兵法》 孙膑的选择是不打大梁,对这颗魏国的心脏只派少数部队袭扰,撩拨住魏军往回赶的神经即可。但同时又要做出大军准备攻打大梁的姿态,让魏军将领作出齐军将出现那个最坏结果的误判。 为了更好达到这一效果,孙膑先是派驻扎在齐城、高唐的军队,攻击环涂地区魏军,只许败不许胜,(后来可能演得太投入了或者齐军确实不强,好不容易占领的齐城、高唐两地都丢了)给对方留一个齐军疲弱的虚假印象。 问题是,庞涓会作出这个误判吗? 会,因为他理性了,打大梁城在军事上本来就是一招风险巨大的“臭棋”,再有前面平陵的两场败战的铺垫,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 而且他太功利了,打大梁在军事上虽然看起来蠢,但在政治上却意义非凡,而极重仕途的他,不会不救。我这双腿,不正是拜这颗功利心所赐吗? 最重要的是他太自信了,这一辈子就没败过,因此不会怀疑,只会被激怒。 在庞涓看来魏国境内早有部署,不是一时能攻陷的,平陵就是杰作。现在齐军深入腹地,到时我大军把退路一截,弄你还不是易如反掌?回援?调一半兵马就够啦! 等我全歼了齐军,邯郸城那边也差不多打下来了,既收拾了齐国,又灭了赵国,这是双赢啊。 没错,在庞涓的眼里,“双赢”的意思就是赢两次。 再看齐军这行军路线,平陵没打下来就敢往里跑,典型的青铜走位。 其中有诈?拜托,这局面都躺赢了,不好,说躺赢太狂了,“坐赢”吧。他田忌再怎么折腾还能翻得了天不成? 是的,此刻的庞涓还不知道孙膑的存在,挂帅的是田忌。 虽然孙膑策划了这一战,但在《史记》原文中,我们看到的记载是“ 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所谓“辎车”就是承载辎重的马车,把人跟行李放一块,按理,哪怕是最一般的谋士都不会有这么差的待遇,何况是此战实际的主导者,唯一解释得通的,就是他有意识地在隐藏自己,极力避免庞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后来长平之战,白起也是一样,偷偷换将,赵括还一直以为跟自己打的是王翦。 再把镜头转回庞涓,这会儿的庞将军可是志得意满啊, 刚刚在环涂击溃了两股齐军,齐军的疲弱,都摆在眼里。 可就在最近,他得到了一个消息--“齐军攻打大梁了”。 在军事而言,毕竟反正齐军打不下来,只会自取灭亡。 但从政治的角度而言,让敌军达打到都城来,自己的仕途怕是要蒙上一层阴影了。 都死到临头了还要给我添麻烦。庞涓下令:“抛弃辎重,全速前进”。 想死?我帮你! 再看孙膑这边,“围魏救赵”确实是一个两头堵难题,但他多拐了一个弯,大梁城打不下,那就不打,不打不行,那就打赶回来救驾的援军。他要的是“围城打援”。 虽然解决了“两头堵”,但还有个“难题”---打的赢吗?那可是魏武卒啊。当年占了河西,只靠八万人就把五十三秦军打得满地找牙,被打到自闭的秦国只能躲在函谷关里干瞪眼。 这边齐军虽然也不算弱,但跟魏武卒打还不够格,加上客场作战,怎么看都觉得是输面比较大。 怎么打? 翻《孙子兵法》? 翻遍《孙子兵法》,你会发现通篇都是在教你打战时如何“借势”。陈毅将军的总结就很好“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军在哪里?”这里“友军”所指的,不一定是人,还可以是地利、天时等等因素,而这些都被统称为“势”。 但这里也有个问题,没“势”或者“势”不够的时候怎么办? 造势! 超出了《孙子十三篇》的外五篇--《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通篇讲的,就是如何造势。 确实,这一战,齐军几乎没什么优势可以凭借。但优势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佯攻大梁,诱骗庞涓说出抛弃辎重,全速前进的那道军令。就已经创造了一个优势,齐军确实没有魏军能打,但如果是少了辎重补给的魏军,还是可以交交手的。 如果运用得当,齐军还能得到另一个优势。 魏军是急行军,只要计算好时机,选在其最精疲力尽的时候动手,那胜率就更大了。 但只靠这些还不足以决胜。必须把敌方的所有优势抹平,才可以稳操胜券。 虽然魏军是“主场作战”占地利,但也不是说魏军在什么地方打都能占尽优势,只要地点选的好,设下埋伏,不仅能抵消掉对方的优势,甚至齐军还能占不少便宜。“人和”也是,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一战打了两三个月,其他各处的魏军回过味来了,赶来驰援,那优势才会体现出来。但如果速战速决,两三天内解决战斗,那就不会有这种后续节目了。 既要援军跑得足够远足够累,又要和大梁城隔一段距离,还要适合布军埋伏,当所有的要素重叠在一起时,都指向了一个地点--“桂陵”。 当精疲力竭的魏军赶到“桂陵”,准备稍作休息的时候,忽然杀声阵阵,箭矢漫天,各军都被打乱了阵脚。 当狼狈的魏军回过神来时,发现他们已经被严阵以待的齐军团团围住··· 当前线兵败的消息传来。 “什么?!” 庞涓拍案而起,他忽然紧握刀柄,愤怒的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恐惧。是他!他果然没死! 十年之后,马陵之战的那场同门对决,庞涓必将失去一切。 扩展1:魏国占了秦国河西之地,战国初期,秦国还很落后,河西当时秦国最繁荣的土地之一,而且也是秦国与山东六国商贸交流的集散地,魏国占了这块地方,就相当于一只脚踩在了秦国脸上。那秦国怎么能忍,好歹曾经也是“春秋五霸”,老牌帝国的好吧?让你个后生这么搞,我还用混?遂数次反扑,最下血本的一次出兵五十三万,但无奈碰上了兵神吴起(《吴子兵法》的作者),只用了区区八万魏武卒,就把秦军打得大败而归。但秦国还是不服,所以他们的军歌是“赳赳老秦,还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这也难怪,毕竟那时的秦国还没变革,打战的时候就是往田里一招呼,各村三三两两的村民拿家伙,有的甚至拿根木棍就出门,聚齐了就开打。 而魏武卒则是经过严格挑选、专门训练的职业军人,而且装备精良,跟当时各国军队的标准相比,简直是特种兵。八万特种兵干翻五十三万杂牌军,也不是啥难事。 扩展2:中山国是一个由戎狄建立的政权,民风彪悍、地势险要,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 。到战国时期,这中山国被灭了两次,第一次是魏国崛起,魏文侯派武将乐羊(他的孙子比较有名,叫“乐毅”),三年苦战灭中山。但后来魏国与齐国争锋落败后一蹶不振,中山趁机又复国了,而且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第二次是赵国崛起,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军力大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乘势就把中山国灭了,这回才算是断了根。 扩展3:很多时候谈到“围魏救赵”,我们都会想到避实击虚,攻敌必救,但很少会想到他另外的用法--疲兵之计,打运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