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杂谈2-豆浆的new reality
豆浆大叔作为tj的客座教授,基本保持了每年来做一次讲座的频率。大多数建筑师的讲座总脱离不了近期作品分享的实质,今晚豆浆的讲座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人好歹当过几年常春藤高校的系主任,提炼几个关键词来装点一下学术性的本事还是有的。近年来国内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诸多的new reality,那么建筑创作应该如何回应新的现实呢。豆浆提炼了四个关键词,new lifestyle,new material,new urbanity,new space,每个keyword配以几个案例。
客观来说,案例和关键词的关联度不大。谈到new lifestyle,豆浆大叔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几十年来一直是个自行车迷,于是从读书时代开始,创作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纸上建筑,各种自行车可以自由骑行的建筑,这些建筑本质上就是带有缓坡的环形建筑,坡道与环形的形体非常契合,因为可以安置长长的坡道。环形+坡道作为一个建筑原型并不少见,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在一定程度就是其建成版本。而对于豆浆叔,在早年回国后的第一个内装作品席殊书店中就将自行车轮用作了重要的道具。此番在一个厦门的商场设计中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骑行环海路已经成了厦门的热门公共活动,甚至建造了一些架空的自行车专用道,而这个自行车商场和空中的自行车道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原本看上去有些任性和勉强的概念显得和谐了许多。所以这究竟是new reality还是old hobby呢?其他的作品,诸如诺华张江园区对应的healthy and cooperative life,或者如西岸玻璃住宅中狡黠地将范斯沃斯翻转产生新的人与城市的关系,作品本身的空间品质或是奇特体验比起new reality来说更适合的关键词或许是skilled,或者说对于一个古老的行业来说,new reality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地影响着它固有的那些东西。
抛开附加的意义,这晚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是吉首美术馆,这是一只面积不到4000平米的小房子。从拒绝业主最早提供的位于新城的用地,将基地选择在密度更高的老城,到从当地的风雨桥获得灵感,将美术馆造于河道之上。下层供行人通过和停留,上层为展示画作的混凝土盒子,混凝土盒子外用玻璃包起来,作为临时展厅,门厅和行政办公之类的辅助功能安置在两头的岸上,逻辑异常的简单,同样地是从当地提取文化符号,豆浆叔的这个和融合进城市生活的风雨桥比起某些大院那些灯笼,花朵,玉石之类还是要高级不少,值得之后专门分析一次。
关于new material,豆浆叔讲了一个案例,从某个艺术作品中获得灵感,用了一种白天是实墙,晚上能透出光的材料作为围护墙体。巧的是讲座开始还在和身边一个正在配合fcjz中国美院项目的小伙伴聊,在美院新校区项目里fcjz大量使用的还是小模板木纹混凝土和拉毛涂料,在规模更大的建筑中,豆浆也还是会倾向于old material。行走江湖总要有几样用着称手的材料傍身,比如早年deahaus的穿孔铝板,botta的陶板,直向的小模板混凝土,KPF的钢和玻璃,针对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兵器才能保证最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