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古代美人
查看话题 >世外仙姝寂寞林——品评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提起林黛玉,世人皆知她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的容貌、才情、品格、心智皆别具一格,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中亦非常特别。无数文人墨客为她落泪,为她心碎,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曹公说她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真实的黛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三生石畔旧精魂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 】 【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点“红”字。】珠【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点“红”字“玉”二字。】【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点“幻”字。】缘,已在警幻【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整部《红楼梦》都因绛珠还泪这一段因缘而起。黛玉的真身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绛珠二字暗指血泪,早早地就伏下了黛玉至情至性的本性。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修得女体,以“迷情”果为食,“灌愁”海为饮,点出她便是“情”的化身。为报答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便随着神瑛侍者下凡为人,把一生的泪水偿还给他。
根据脂批,在《红楼梦》遗失的后文中,警幻仙子有一张情榜。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情为动词,不情为名词。也就是说宝玉对世间之无知无识无情的人与物,皆具有一份痴情。只因宝玉的真身神瑛侍者是为了造历幻缘而主动来到世间,对万物都怀着一颗平等尊重的心。因此他“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对花草鸟兽也好,对丫头姐妹也好,都是体贴温柔的。宝玉的情是不知所起,浑然天成的,称得上“情不情”。而黛玉的评语为“情情”。绛珠仙草只为还神瑛侍者一人的泪水而来。先有灌溉之恩,后有还泪之报。黛玉的情是先有了因,再报之以果。 两人的境界相辅相成,引出这一段奇缘。
黛玉,是“情”的人格化,她的一切都是诗意的,奇幻的,唯美的,她绝非世间寻常女子,不可等闲看待。

盐课林老爷家的“香玉”
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高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朽秽资睿德,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
黛玉的真身既是天上的仙子,那她在人间的背景也自然非同寻常。黛玉父系家族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四世列侯的爵位虽不及四大家族的五等爵,但林家实属世袭罔替旧世家。林如海高中探花,使林家转型为正统当权派。林如海的名字暗指黛玉学海文林的出身,他兼任兰台寺大夫和巡盐御史,前途一片光明。黛玉母系家族贾家则是四世公爵,也是四大家族之首,根深叶茂,富贵非常。
林如海身为探花自然相貌学识都是一流,更难得的是他几房姬妾都无宠无子。贾敏去世时,林如海正值不惑之年,他却壮年丧妻不续弦。对比贾府的众位老爷,姬妾丫鬟众星捧月,填房偏房一个不少,哪里有一丝夫妻深情。可见林如海和贾敏意趣相投,相濡以沫。林如海是书中难得一见的慈父,对女儿疼爱有加,注意黛玉的饮食起居,嘱咐她要惜福养身。
其实夫妻二人本来有一个儿子,三岁就夭折了。从家族角度来说,唯一继承人的死亡,对于林家的打击是致命的。从亲情角度来说,孩子刚刚三岁就去世,对父母也是锥心之痛。在这双重打击下,夫妻二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们更加对黛玉倾注了所有的爱。林如海还是个好女婿。他放心地把独生女儿交给贾母教养,提起二内兄贾政不吝赞美,说他大有祖父遗风,和贾家同气连枝。此外,贾雨村托林如海荐事。林如海的回复也是谦和得体,儒雅周到。其实贾母派人来接黛玉,自然处处妥帖,何须贾雨村照拂。只是林如海的作风如此,施恩不拿大,体贴地照顾了贾雨村的面子。这样完美的男性,也算是红楼第一人了吧。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当年贾府唯一的嫡出小姐。连庸俗无趣的王夫人都说:“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因此书中虽无对贾敏的直接描写,但从贾母、黛玉、探春身上都可以遥想出这位贾府小姐的风采。而黛玉才五岁,就懂事地为母亲侍疾,为母亲避讳,可见母女感情甚好。原文写夫妻二人对黛玉“爱如珍宝”,对黛玉倾注了所有的爱。也正是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家庭,才符合下凡仙子的身份呀。
但是,林家千好万好,唯独人丁不兴旺,没有亲支嫡派。很快,黛玉美满的家庭就破碎了。林如海只能将黛玉托付给贾母教养。贾母曾在情急之下,劝慰以为黛玉要走而痴呆的宝玉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谁知一语成谶。姑苏林家在短短几年之间小公子、夫人、老爷相继去世,黛玉也终究要泪尽而亡。
都道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实林家才是红楼梦中第一个败落的家族。

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第三回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母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又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此一句是宝玉心中。】【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写黛玉,也是为下文留地步。】病如西子胜三分。【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黛玉是情的化身,是诗意的,奇幻的,唯美的,对她的外貌便全是虚写。不写她的钗环裙袄,只写她的眉眼神态。谁都不知道罥烟眉是怎样的一种眉,含露目是怎样的一双眼睛。但是人人都知道这一定是一双极美的眉眼。你心中想象的黛玉是什么模样,她就会是什么样。黛玉的美不仅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她在书中人眼里也是极美的。从王熙凤到小厮兴儿,无一不称赞黛玉的美貌。就连在混乱中为家中女眷操碎了心的薛蟠,在百般忙乱中看到黛玉也不免万事皆忘,为之酥倒。黛玉的容貌,一想之美,雅俗共赏。
黛玉之美,很大程度来自她的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处处皆因病而起。黛玉所生何病?她既是情的化身,便是情深入痴而病。世间有哪个人不曾品尝过爱情的痛苦?有哪个人不曾为情所困,为情所病呢?哪怕无情如宝钗,也是有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为了却这段风流公案,癞头和尚告知了冷香丸一方,生生把宝钗的热毒压制了下去,宝钗也就自此无情了。黛玉之病,并非曹公在宣扬病态美、娇弱美,实则要黛玉情深入痴,以痴还泪。连曹公都不免要叹一句自己“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黛玉的情痴,又有几人能明白?
黛玉亦有很多才华:写诗、教诗、弹琴、吐槽、行酒令、打穗子、放风筝等等。她并非不通世故,黛玉能看穿迎春的处境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也忧虑贾府“ 出的多进的少”的财务状况,管理得潇湘馆上下齐心,从不惹是生非。若说宝钗是杂学旁收,黛玉则是精益求精,亦是两者性格上无情与情情的区别。黛玉最为人称道的才华自是作诗了。她的葬花词是众所周知的名篇。除此之外,“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冷月葬花魂”这样的佳句大众也耳熟能详。尤其是《问菊》,简直把咏菊诗写绝了: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当“隐”和“迟”已成为众人眼里的罪时,东篱中的日子又怎能安稳?假如菊花有灵,也会被这几句问得哑口无言,叹惋惆怅,引黛玉为知己。人人都赞美花可解语,可花朵的心事有谁可解呢?万幸花朵们有黛玉这个解语之人。此外,黛玉身为一个文弱的软妹子,还十分擅长吐槽,简直反差萌。她打趣宝钗炒颜色吃的那段描写,多么活色生香,笑语嫣然。脂砚斋对黛玉的吐槽是这样评价的:”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莫怨东风当自嗟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戚夹: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理。蒙侧:此一段文字是天性中流出,我读时不觉泪盈双袖。叫着大哭起来。【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旁写一笔,更妙!】黛玉也哭个不住。【自然顺写一笔。】【逼真。】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妙!层层不露,周密之至。】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不禁我也跟他哭起。】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总为黛玉自此不能别往。】
黛玉的性格是她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尖酸、刻薄、小性儿。黛玉的性格真的如此吗?她刚出场时明明“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后来的她为什么不再像之前那样小心翼翼了呢?
其实,黛玉初入贾府危机四伏,她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的。黛玉和贾母第一次见面,连安来不及请,就被贾母一把搂在怀里,抱着痛哭。贾府长幼之间的礼仪是非常森严的。宝玉替贾母去探贾赦的病,贾赦得从病榻上起来回话,然后宝玉再向贾赦问安,一丝不错。而贾母未让黛玉请安就抱着黛玉痛哭的行为,使黛玉一入府就受到超越礼数的待遇。随后,贾母丝毫不避嫌地对一屋子的儿子这边的亲属,说只疼爱女儿贾敏一人,也在向众人暗示:黛玉在贾府,绝不能被当做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亲戚。贾母又何尝不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对黛玉异乎寻常的疼爱必会招人妒恨。可是黛玉在贾府依傍的只有贾母而已,贾母只能把黛玉放在火上烤,确保她不会被风刀霜剑伤害。
第三回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得体。】【黛玉之为人,必当有如此身分。】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写黛玉心意。】
贾母对黛玉非同寻常的疼爱相比,黛玉的两个舅母是如何对黛玉的呢?大舅母苦留黛玉吃饭。她会不知道王夫人还在等着黛玉拜见?她会不知道贾母晚饭一向和孙女们一块吃?倘若黛玉耳根稍软,见大舅母如此苦劝自己在此吃饭,便留下来。这不仅会让王夫人干等,还会让对黛玉百般疼爱的贾母失望。因此黛玉用一段非常得体的说辞给推脱过去了。这样的黛玉是冰雪聪明、谨小慎微的。
拜见王夫人时,下人们引黛玉到正室,又引黛玉到东边耳房,再引黛玉到东廊三间小正房才见到王夫人。这样的怠慢,与贾母心肝肉地搂在怀里哭,形成鲜明反差。更可怕的是,黛玉在耳房时,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主位。一个小女孩,在做客时有几位老奶奶请自己入座。就算她心里嘀咕,也会乖乖坐下吧。黛玉却坚持自己的判断,坐在了下首。用惯了的老嬷嬷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黛玉要是坐在了贾政的位置上,会遭到贾府上下怎样的非议呢?
王夫人和贾母对于宝黛关系也有着不同的想法。王夫人叮嘱黛玉离宝玉远些,而贾母却让宝玉黛玉与自己同住一屋。一边是对自己戒备万分的二舅母,一边是把自己捧上天去疼爱的外祖母。黛玉在夹缝中走得甚是艰难。她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拖着病弱的身体,怀着丧母的悲痛,承受了一整天身体和精神的高度压力。可是到了晚上,熊孩子宝玉一摔玉,黛玉还是出了差错。她也只是独自一人不张扬地默默流泪,开始了还泪的一生。
第七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妙!看他写黛玉。】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在黛玉心中,不知有何丘壑。】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再看一看”,传神。】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吾实不知黛卿胸中有何丘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余(问)[阅]送花一回,薛姨妈云“宝丫头不喜这些花儿粉儿的”,则谓是宝钗正传;又(主)[至]阿凤(惜)[嬉]春一段,则又知是阿凤正传;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之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有之,一事启两事者有之,未有如此恒河沙数之笔也。】
第八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我也欲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可知余前批不谬。】【恨不是,喜不是,写尽一晌含容之量。】
当然,黛玉的确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缺点。她几次出口伤人也难免不得人心。只是不过黛玉真正的刻薄,出发点只有两个:要么威胁到贾母对自己的爱,要么威胁到宝玉的爱。黛玉在乎的,唯有这两人而已。周瑞家的送宫花把最后两支给了黛玉,黛玉出言讥讽。黛玉在贾府的地位真的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吗?贾母可是让黛玉和自己同住,三春都没享受过这样的疼爱。可周瑞家的身为王夫人陪嫁竟敢把最后两支宫花给她。黛玉进府时对王夫人只能忍气吞声,但她在贾府已经有一段日子后,深知自己应有的待遇是什么,还不能对一个奴婢敲山震虎吗?黛玉对周瑞家的刻薄,只是应有的反击而已。送宫花这段穿起了宝钗、凤姐、黛玉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实在笔力深邃。
此外,黛玉讽刺刘姥姥是“母蝗虫”,只因她本就是天上绛珠仙草的诗化人格,自然不理解泥土里庶民的劳苦。黛玉对宝钗、湘云这两位有金饰的姑娘的刻薄,也都是对金玉良缘的顾虑罢了。对香菱,她精心教导;对紫鹃,她更是情同姐妹。对于真心之人,黛玉是以真心相待的。倘若她世故圆滑,在红尘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她也就不是世外仙姝了。宝钗也理解黛玉的处境,被反复奚落后依然对她关爱有加。黛玉在了解到宝钗的真心后,也就放下心防了。在第四十五回 之后,两位钟灵毓秀的好姑娘,成为好友,达到了钗黛合一的境界。反倒是宝玉打趣黛玉对宝钗“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吃了一会醋呢。

你能过目成诵,我便一目十行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看官想用何等话,令黛玉一笑收科?】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更借得妙!】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儿女情,丝毫无淫念,韵雅直至!】
黛玉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是啊,你聪慧,我也不输于你。人人都道你金尊玉贵,如宝似玉,可只有我知道你是一块顽石,只有我这个草木之人懂你。”曹公赋予了黛玉超越时代礼教的平等观念。这样的观念,就算在如今的社会,也不是人人都有。黛玉的这句话,很像简爱对罗切斯特的宣言:“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 ”只是简爱在宣称两人平等之前,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贫穷的、低微的、不美的。而黛玉她不需要。因为从内心到外在,从物质到灵魂,黛玉都是与宝玉势均力敌的。她与古代文学作品中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都是不同的,她不会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也不会说“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她的灵魂独立而自由,完整而深邃。
这便是让读者着迷的世外仙姝寂寞林,独一无二的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