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碰头食儿图鉴(上)
“到北京去哪儿能吃上正宗的北京菜?”和“北京哪儿的烤鸭最正宗”一样,都是我十分害怕被问到的问题。毕竟除了烤鸭、涮肉、鸡里蹦儿,我怕是再也说不出什么北京菜了。
但要是问我稻香村哪种点心最好吃、哪儿的北京小吃最好吃,我还是有自信能bái huo出个一二三四五的。毕竟我也是位在仁川机场努力跟海关解释过馒头和包子的区别、送过南韩群众北京稻香村的点心匣子、逼着南方室友一口气儿吃下一整个儿糖耳朵、兢兢业业在SNS上大力宣传北京到底什么好吃的美食博主。
原来,北京人管小吃叫“碰头食”,是正餐以外垫巴垫巴的零食。随性不刻意,在哪儿碰上就在哪儿吃,所以得名“碰头食”。
北京小吃,是北京文化中重要一部分。是北京的符号,更是北京人的一种生活艺术。
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
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清 ·《都门竹枝词》
北京小吃从做法上分为烙烤的、蒸煮的、煎炸的、烩汆炒等等。除了流食类,其他大都是卖着、拿着、吃着都方便的块儿状的。它不是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就是生活本身。
烧烤类
1. 烧饼 #带芝麻的叫才烧饼
烧饼的出现要追溯到东汉,从西域甘肃传来,因西域人管芝麻叫“胡麻”,所以最早被称为“胡饼”。到了北京之后,才逐渐更名“芝麻烧饼”,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的大街小巷从来都不缺烧饼铺,北京人也确实离不开烧饼。烧饼夹焦圈、烧饼夹酱牛肉、烧饼就粳米粥配小酱菜、铜锅涮肉配烧饼更是不必多说。

别看烧饼个儿小还便宜,但讲究可是不少。外形得饱满完整、火色得均匀、芝麻得占得丰满、颜色得是金黄的、不生不糊更不能有缺损。外皮酥脆,瓤却得是柔软的,层数不能少于16层,优秀的甚至能到20层。入口香味浓郁、口感利落、不能糊嘴。

虽说刚出锅儿的烧饼闻着香,但太热的烧饼烫嘴不说,那个烫也会压盖其本身的香味。但是也不能吃凉的,烧饼一凉,香味和口感也就都跟着凉凉了。芝麻、麻酱和椒盐的香味在45-50°C左右的时候,是被味蕾捕捉到的最佳时机,这个温度的烧饼不烫也不凉,吃起来倍儿香。

最近吃到一家觉得不错的烧饼在西四附近一个便民市场里,有不少年头儿了。烧饼是发面儿的,层多、软和、还有淡淡小茴香味儿,本来就想来一口尝尝,结果一不留神一个就下肚了。

张次溪在《天桥小吃》里说:“烧饼在北京,向分两种:一为芝麻,一为吊炉。芝麻酱用煤,吊炉用柴火。一是其焦,一是其脆,味道各有不同。吊炉没几家,只因劈柴太贵,只有芝麻酱随处皆有,煤火究竟是多的。”北京的烧饼和火烧,还真是俩东西,区别在于:烧饼是带芝麻的,火烧的没芝麻的。
2. 糖火烧 #外行儿才吃刚出锅儿的
糖火烧既是小吃,又是糕点,所以街边小吃店和点心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去小吃店买糖火烧的大都是充饥用的,所以外观比较粗糙,没那么讲究;而点心铺的糖火烧多是送礼用的,不仅长得秀气,配料和工艺也更加精致。

把红糖和面粉按照比例掺和匀放置烤炉内烤熟,烤熟后加入红糖、芝麻酱、糖桂花、香油拌匀的过程叫,做糖酱。这往往是点心铺制作糖火烧的头一步,目的是为了防止烤糖火烧的时候,红糖直接化成汤流出来。点心铺通常会提前几天就把糖酱做好,使其有个返糖的过程,这样烤出的糖火烧口感更润。但街边儿小吃店基本都省略了这一步,直接就是生面+红糖+麻将一掺和就算齐活了。

好的糖火烧拿在手里外形规整,颜色均匀,甭管个儿大还是个儿小,个头儿肯定是统一的。底面正面平整,不跑糖,不糊底。吃在嘴里口感细腻绵软,糯糯的,甜而不腻,满口都是浓郁的麻酱红糖和桂花的香味儿。除此之外,还不能掉渣儿,也不能粘牙。
不舍得放糖的外形会显得干瘪,颜色发白,不红润。有的碱放多了吃起来还有一股子碱味儿。而碱放少了又会有股酸味儿。

糖火烧不讲究吃刚出锅儿的,甚至不吃热的。刚出锅儿的糖火烧发硬,并不是最佳口感。正宗的吃法是要放在小木箱或者瓷坛子里搁上一两天再吃,北京人管这叫做“圈(juān)”。圈放过后的部分糖转化为还原糖,不仅增加了甜度,还能吸收一些多余的水分,改善口感,这个过程就是咱俗话说的“回软”。

没吃完的糖火烧一定不要敞口儿放着,装在袋子里得把袋子系上,放在有盖儿的容器里得把盖子盖紧,不然一旦风干失去特有风味就难以下咽了。
3. 螺丝转 #一圈儿一圈儿撕着吃

因为长得跟田螺似的,所以得名“螺丝转”。把面剂儿一圈儿一圈盘起来,烤好后不粘不散也是个技术活儿。螺丝转属咸口儿,热着吃香,每一口都是咸鲜椒盐和麻酱的醇香味儿;凉着吃脆,外壳脆,里面嫩,爱喝酒的也爱用它当下酒菜。

螺丝转可不能拿过来就咬,得顺着螺丝转的纹路撕开一段儿一段儿掰着吃。所以说时间紧的时候,宁可买烧饼也别买螺丝转,要不自己吃不好不说,还糟蹋了师傅的手艺。
4. 墩饽饽 #馒头也有高级版

墩饽饽长得就低调,颜色清亮,白中透着淡黄色,静静躺在一堆争奇斗艳的花式小吃当中,总是被忽视的那个。墩饽饽一般是凉着吃的,出锅之后需要放入木箱“圈一圈”,回软之后食用,才是最佳口感。

里面加入的白糖和桂花,赐予了墩饽饽清甜的口感,整体比较松软,平平淡淡的,适合老年人食用。
5. 蛤蟆吐蜜 #张着嘴儿的豆馅儿烧饼
豆馅儿烧饼,又名蛤蟆吐蜜。名字是不太好听,满身疖包的癞蛤蟆“噗嘟噗嘟”往外吐着蜜,脑补一下这场景恶心得我一激灵。而且有关蛤蟆的歇后语基本都是贬义的,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恶心人”,大都是贬义的。虽说名字不好听,但味道却着实不错。

用料主要就是白面、芝麻和普通豆馅儿。白面加入适量小苏打和成稍硬的面团,搓成长条,揪出剂子,擀成皮包入豆馅儿,最后再粘上芝麻。烤制过程中由于皮面较硬,再加上豆馅儿遇热后体积会膨胀,所以就会将皮面拱出裂缝,豆馅儿会顺着裂口流出一些,于是就被大家形象得称为“蛤蟆吐蜜”了。

蛤蟆吐蜜皮儿薄大馅儿,皮面干软,芝麻醇香、豆馅儿香甜,无论是当早点配豆浆,还是配杯茶当加餐都是不错的吃食。切记豆馅儿的东西一般都是吃热的,因为豆馅儿凉着吃,往往会涨肚。
除了上面这些目前市面上挺容易就能买到的,还有一些基本早已名存实亡的吃食,比如旧时深夜胡同里老北京人的夜宵——硬面饽饽。
硬面饽饽用半发面儿烤制,中间是用红糖、干面、糖桂花和香油混合而成的糖馅儿。烤制好的硬面饽饽外表敦实,口感香甜劲道有嚼劲儿。
过去北京人的宵夜没有现在这么花里胡哨,特别是夜里打牌饿了的人,吃带汤水儿的馄饨什么的又不太方便,吃这种既不占手,又能充饥的干粮正合适。只是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倒是网上有方子,可以自己试着做做看。
煎炸类
1. 焦圈 #配豆汁儿还是夹烧饼?
要说北京小吃,那就不得不提酥脆油香的焦圈儿。喝豆汁儿的时候大多配上焦圈儿,一稀一干,一脆一酸,口味风格相互映衬。焦圈儿制作比较麻烦,因为劳效太低,一般小吃店都不爱做,所以曾经有一段儿时间,北京的焦圈儿经常出现断档。

朱家溍给赵珩《老饕漫笔》写的序里说,焦圈儿算是现代称呼,老北京管这个叫“油炸果”,果字要读成儿化音,是保留在北曲中的元大都音。“焦圈”一词是新北京话,从前只称“油炸果”。
70年代北京的油饼儿卖6分钱一个,一斤面能出10个。焦圈儿卖3分钱一个,一斤面出60个。这么掐指一算,价格可是差了好几倍呢!
讲究的焦圈儿外表有一层带气孔的薄皮,特别脆,而且一摔能自动成八瓣儿。焦圈虽讲究现炸现吃,但质量过关的放个十天八天也不会皮,还是酥脆如初。

除了标配豆汁儿,焦圈儿的另外一位“黄金搭档”就是马蹄烧饼了。马蹄烧饼分红、白两种,红的是抹红糖水再沾芝麻,甜味儿的;白的是直接用清水沾芝麻。因其皮薄心空,适合夹焦圈儿、薄脆、排叉儿食用。可惜,我打小儿就没见过马蹄烧饼。

寻不到马蹄烧饼本想用芝麻烧饼将就将就,但总觉得芝麻酱的香味会抢风头,最后准备用玉华台的椒盐儿烧饼试试。别看是“主食夹主食”,但有软有酥,搁一块儿别有一番风味儿。
2. 蜜麻花 #沁了蜜的大耳朵
因长得像人的耳朵,所以又名“糖耳朵”。制作糖耳朵的面既需要用发面,又需要用红塘面。油锅中炸透之后得趁热赶紧放进蜜锅里,待其吸足了蜜之后,再捞出晾凉。

吃过不少家的糖耳朵,那种躺在柜子里就“啪嗒啪嗒”往下滴蜜的不喜欢,看着就腻味。有的是长得不错,但吃在嘴里会吃出明显的碱味,吃一口不想再吃第二口。还有炸的欠火候,中间有白心儿,吃起来也油腻腻的,更是不合格产品。

品质好的糖耳朵,不仅外形长得好看,颜色金黄透着微红,吃起来口感绵软,甜而不腻。
德胜门桥东南角有一家清真铺子,每次路过都会买俩糖耳朵。他家的糖耳朵就算是夏天外表也是干干净净的,丝毫不会给人“腻味”的感觉。从两块钱一个的时候就开始买,现在涨到两块五一个了,可能个头儿是缩了点儿,但味儿还是没怎么变。
3. 煎灌肠 #“灌肠”不叫“灌肠儿”
过去北京到处都是庙会,但并不是现在每年农历新年才开的那种庙会,而是跟现在北京周边的大集似的。每个月各个时间段在全北京的庙里都有庙会,《帝京岁时纪胜》里就有关于庙会时间的记载。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逢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逢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夥。
清 ·《帝京岁时纪胜》
庙会上肯定不能少的,那肯定是小吃摊儿。在琳琅满目的小吃中,有一类“不为解饱,就为解馋”的品种,其特点通常是价格便宜、分量不大、制作简单、食用方便,“煎灌肠”就是其中之一。煎灌肠,简称“灌肠”,“肠”字不加儿化音,前字重读后字轻读。

早在明朝,就对灌肠有了记载。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说:“灌肠的色泽粉红,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风味。”可能有人说了,现在吃的灌肠明明都是灰了吧唧的色儿,哪儿来的粉红色???其实原来的灌肠分为大灌肠和小灌肠,大灌肠是用面粉、各式香料、加入红曲水,灌进洗净的猪肠子里,上锅蒸熟,所以这蒸好的灌肠自然也就泛着粉红色了。而小灌肠又叫"粉灌肠",是淀粉加少量豆腐和红曲水,揉成棒槌形,再上锅蒸熟。

不管是推车卖灌肠还是摆摊儿卖灌肠,都要有一个流动的炉灶。一个铁制饼铛,一面儿低、一面儿高,斜着驾着。

一盘合格的灌肠拿在手里应该是大小不一的,要是匀溜个儿全都一边儿厚的,那肯定是外行。灌肠得切成“滚刀片儿”,也就是边儿上薄,中间厚,这样煎出来的灌肠,薄的地方焦脆,厚的地方软嫩,口感交替复合。
这煎灌肠的油也是有讲究的。煎灌肠常用的油有三种,第一种是猪大油,就是猪练出来的油。第二种是猪网油,就是猪肚子上有一块儿肉,拉下来跟大窟窿小眼儿的渔网似的,所以叫渔网油。天坛东门附近有个花市大爷灌肠,到今天也用的是渔网油。但听完渔网油的解释,我这个密集恐惧症患者实在是看见这仨字儿就浑身难受。最后一种叫汤油,就是炖肉撇出来的汤上的油。不管用这三种里的哪一种,根本目的就是借肉香味儿。

灌肠下下去先用饼铛低的那边儿煎,变色之后再拉到饼铛中间烙,不能一直在油里煎,更不能在大量油里炸。火候一定得到位,煎老了咬不动,煎太嫩了竹签扎不起来没法儿吃。

可别小看灌肠上浇的蒜汁儿,它可是能让灌肠散发出肉味儿的另一样秘密武器。大蒜放捣蒜的罐儿里先得加盐,之后用木质的蒜锤子捣,不能直接拿刀拍或是直接切,那样儿味儿就都跑了。而且必须用凉白开调蒜汁儿,千万不能用热水,一用热水这个味儿就不对了。

这吃灌肠的时候不用筷子不用勺,而是用牙签儿扎着吃,所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针儿扎”。
4. 江米面炸糕 #江米和石磨的激情碰撞

江米面讲究用水磨面,就是将浸泡过后的江米用石磨磨成面。这样出来的面比干面更细腻,口感也就更好。但现在大都是直接用江米面了,大抵是因为怕麻烦吧。

炸糕里的馅儿通常是豆馅儿,而不是豆沙馅儿。把挑好的红小豆放大锅里煮。先大火后小火,其间加入糖直至豆子完全煮烂,整个过程为成为“糗豆馅儿”。



江米面炸糕最好现炸先吃,不然凉了皮儿就变硬了,会有吃“牛皮筋儿”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烫面+发面+碱面制作成的烫面炸糕,内馅儿通常有红糖桂花或是白糖黑芝麻等。外皮酥脆,里瓤软嫩,口味儿香甜,只是现在基本也见不到了。
5. 奶油炸糕 #甜丝儿丝儿的儿时回忆

第一次吃北京小吃的话,推荐一定要试试奶油炸糕。外焦里嫩、奶香浓郁,蘸上绵白糖甜丝儿丝儿的,想不出有什么不喜欢它的理由。

奶油炸糕的主要原料就是面粉、蛋液、奶油和白糖水。炸炸糕不能用豆油或者香油,这两种油会抵消奶油的香味儿。炸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炸,现在小吃店里一炸一大锅再分盘卖的方式,早已不是传统的做法。好吃的奶油炸糕是淡淡的金黄色,皮儿要软,里儿要空。吃的时候蘸的白糖,必须得是绵白糖。

崔岱远在书中曾提到:记得小时候,逛完了东安市场,都要去北门口的那家小吃店排大队,为的是能趁着热乎劲儿吃上一盘刚出锅的新鲜奶油炸糕。好这口儿的人实在太多,往往是找不到座位,人们只能一手托着盘子,一手举着双筷子,站在那儿赶紧吃……在短缺经济时代,这可是莫大的享受呀!
从小到大去小吃店,都少不了点上一盘奶油炸糕。小时候一盘三、四块钱,因为是油炸食品,吃多了腻,一盘给四、五个刚刚好。既加了餐了,也解了馋了。
6. 门钉肉饼 #心急准得烫舌头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其实这心急同样吃不了门钉肉饼。刚出锅儿的肉饼咬一口汁水四溢,特别容易烫舌头。

普通肉饼又大又圆又扁,但门钉肉饼可是又小又圆又厚。门钉肉饼厚度至少得有3cm,看起来和城门上的门钉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得名门钉肉饼。

过去门钉肉饼的“钉”同人丁兴旺的“丁”,有一种吉祥的寓意,再加上本身味道又好,可不是搁谁谁都得喜欢。

门钉肉饼面和馅儿都是有讲究的。面要和的软,但醒的时间要长。牛肉要七分瘦三分肥,搅馅儿过程中还得加入适量的水。老话儿讲“生葱熟蒜”,葱不能直接放在馅儿里,而是直接把葱白儿撒在肉馅儿表面,包的时候崴点儿馅儿、崴点儿葱,最后混在一起。

门钉肉饼讲究薄皮大馅儿,外皮儿两面儿都是金黄色的,咬一口,肉嫩多汁儿、唇齿留香。
吃完上面这些,我也就胖了二斤吧。
等把这二斤消耗完,咱接着吃包子、炒肝儿、艾窝窝、驴打滚儿去呀!
今儿就到这儿啦!
希望大家(主要是我)都能光吃不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