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小苏说说《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版(3)入靖安司
何谓靖安司?靖安二字平定、稳定、安定之意。这里是维护大唐安定的地方,更是保护大唐根基稳定的地方。

随着画面的转换,我们看到了三省六部的细节,一个关于隋朝初创,唐朝完善的细节。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 封建社会 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此后一直到清末 ,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实际上,早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就有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 、 民曹 、
客曹 、 二千石曹 、 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的记录,史称之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 度支 、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 吏部 、 户部 、 礼部 、 兵部 、 刑部 、 工部 。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
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
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 内阁 ,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简而言之,中书省,或者以后的中书门下、行中书省、内阁,就是全国政令草拟并下达的部门,

相较于秦朝时候设定的官员,中书省的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有草拟和下达,就有执行和落实,尚书省就是执行并落实的部门。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
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
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
令﹑仆射﹑尚书品秩已经很高,并为第三品。与九卿同级。
西晋沿袭曹魏,以尚书台总揽政务,而别置中书﹑门下二省以分其权。
然尚书令﹑仆射仍是全国行政部门的首脑,称为端右﹑端副。
地位在中书监﹑令和侍中之上﹐重臣当国仍必加录尚书事。

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于开皇元年(581)恢复了尚书省,
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隋代不置录尚书事,尚书令虽设而常缺,
尚书左仆射便是首相,高颎任此职达十九年,综理全国政务。

唐沿隋制也是三省(尚书﹑门下﹑中书)并置,
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
尚书令仍是虽设而虚其位,唐以仆射为省主,
若置左﹑右仆射,便以左仆射为省主。
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协助仆射分理省内事务。

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设官略同金制。
明清六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不设尚书省。
简而言之,尚书省,或者以后的仆射、内阁,就是全国政令执行并实践的部门,
相较于秦朝时候设定的官员,尚书省的尚书令相当于丞相和太尉的综合体。
有颁布和执行就有监督,而门下省就是监督的部门。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 宋 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
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
其称为门下省,始自 西晋 。
简而言之,门下省,或者以后的侍中寺、内阁,就是全国监督审查的部门,
相较于秦朝时候设定的官员,门下省的门下令相当于御史大夫。
随着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六部也逐步建立,那么什么是六部?


我们有政令草拟和颁布,有政令执行和实践,有政令下达的监督与监察,
还差一个,那就是谁来分工执行,又如何分工协作的?
这分工与协作就是六部的来源。





随着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行省制度、内阁制度的此消彼长,

从秦朝、汉朝到唐朝,伴随着机构职能的变化,六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农林牧副渔,士农工商牙,五行八作街,三教九流巷。


六部逐渐演化为:
吏部:官员任免,
户部:户籍土地,
礼部:科举礼仪,
兵部:军事警备,
刑部:刑罚审判,
工部:土木建筑,

简而言之,六部,或者九卿、六曹,就是全国执行政令的部门,
相较于秦朝时候设定的官员,六部的尚书令相当于九卿或六曹。

靖安司可谓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五行八作,奇门八类,皆存其中。

伴随着李必的引见,徐宾意味深长的看着张小敬,
这样的彼此凝视,“见过”、“没见过”的一次对话,
怕是也埋了点。所谓的两个人早就相识,早就知道彼此的点。

张小敬说见过之后,徐宾说没见过之时,张小敬垂下眼,瞬间严肃和黯淡的眼神,
将未说出的话,呈现了一个画面,我有理由相信,徐宾和张小敬渊源颇深。

随着李必给张小敬在此提个醒,“想活”的醒,故事正是进入了这次24小时的正题。

伴随着徐宾所谓的出租合同和户籍活动变化的十人调动请求,我们跟着这句话进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这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或许要经历惊天地动的巨大变化。

随着镜头的一走,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税田制的民生课税、贡举的书生前途、仪制的礼仪规矩、礼器的祭祀珍品、乐门的乐器丝竹,这些是李隆基后半生最喜欢研究的荒唐。

伴随着镜头移动,舜典跃然眼里,《舜典》记叙舜的功绩,与《 尧典 》一样也以“典”名篇,是《 尚书 》的重要篇章。
此时出现舜典,我们可以思考一件事,李隆基到底是不是圣人,一如尧舜禹一样的圣人?
又暗示了一件事,宗祠、祭台、祀庙或许与今天的事情有绝对的关系。
而奉迎的迎驾规矩,是否正与这一次的奉迎、舜典、祠祭有绝对的关系?

如果我可以理解这个镜头没错的话,靖安司一开始的镜头告诉我一个答案。
这次的案件与奉迎圣人有关,也与逢迎圣人有关,更与宗祠和祭祀有关。
或者说,是一起与李隆基有关的蓄意谋杀?

伴随着卷轴清晰,我看到了几个关键词,
比如西市、商家赋税名录、不法商贩、违法经营这几个字,
尤其是重复出现的商家赋税名录。
或许局中局起于商家赋税的纠纷,危机来自于不法商贩,困局在于查找违法经营?
这个故事的信号很明显,值得反复回味。

不得不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个用心的电视剧,里面的古典美,古典文学的严谨,
以及故事设置的巧妙,让人流连忘返。
期待后面有更值得期待的细节,更让人惊喜的故事逻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