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本外文电影图书
按照惯例,我本来应该在春节前后向大家推荐2018年的外文电影书。可是家人做了手术,需要住院陪床,没能写完。在奇爱博士叔叔的建议之下,还是觉得可以推荐一下,就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发表。我想把这个推荐图书的工作继续下去,算是对自己读书的一个小结。
坦率地说,我去年的外文电影书的阅读量在减少。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教学上,我特别享受与同学们一起上课、聊天和讨论的时光,另一方面,我把学术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艺术理论。没办法,生在这个时代,每个青椒都必须活在一个学科目录里。
当然,没准儿明年,我会推荐一些艺术理论类的外文书。
废话就不说了。

—
巴赞全集
Écrits complets d’André Bazin
主编 Hervé Joubert-Laurencin
巴赞逝世之后,法国Cerf出版社收集他生前发表的文章,以“电影是什么”为总题,从1958年到1962年相继结集出版了四卷文集,总计选文64篇,四本书的分卷标题分别为:“本体论与语言”、“电影与其他艺术”、“电影与社会学”、“一种现实的美学: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976年,Cerf出版社又从64篇文章中精选27篇,出版了一卷本的《电影是什么?》,这就是通行世界的一卷本巴赞文集。目前中译本所选取的就是这个版本。
之后很长时间,由于巴赞生前的发表情况比较复杂,版权归属情况不清晰,加之巴赞在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界的重要地位,让许多人对出版巴赞全集的编订和出版要求非常高,导致巴赞全集一拖再拖。
去年11月在北京电影学院参加青年学者论坛的闭幕式,加拿大导演Pierre Hébert的《巴赞的电影》做了放映,他在现场提醒大家说:《巴赞全集》已出版了!我当时已经下单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是印数较少,或许是版权争议,亚马逊上只有一家店中店在销售,定价很高,149欧元,运费与定价一样,而且发货非常慢,直到今年3月才拿到书。

巴黎第八大学教授塞尔日·勒·贝隆教授(Serge Le Péron)曾在4年跟我说起,埃尔维·儒贝尔-洛朗辛(Hervé Joubert-Laurencin)教授在主持巴赞全集的主编工作,洛朗辛是帕索里尼研究专家,他编巴赞全集遇到了许多困难。
果然如此,真的是在勒·贝隆提到此事4年后才能出版,说明这项工作的艰辛。
《巴赞全集》共两卷(亚马逊网站显示是三卷),共计2800多页,全书装帧设计以黑色为主:黑色硬盒套装,黑色封面和内衬,有一种庄重、大气和肃穆的感觉,由出版当代艺术文献的Macula出版社出版。
所有文章按照发表时间先后顺次编排,按照巴赞的批评活动分为不同时期,洛朗辛为每个时期的选文都做了编订说明,全文校勘,对部分文章重建了注释,这项工作真的非常详尽而繁复。
在第二卷结尾,洛朗辛团队附上了巴赞其他无法确定发表时间的文章,这些文章应该是从巴赞的手稿、笔记中整理,分别以“补遗”、“戏仿”、“手稿”和“写作计划”分类录入,最后是极其详细的文章索引。与《福柯文选》和《巴特全集》一样,编者为每篇文章都进行了编号。

拿到这套书,第一感受就是巴赞真的是工作狂。他在短短40年的人生中居然写了这么多文章。只是论勤奋,吾辈也是自愧弗如。
这套书,只推荐给那些真心热爱巴赞的人,作为收藏。对于普通影迷和电影研究者,巴赞理论的核心内容,只要阅读那四卷本的文集就足够了。

—
蒙太奇历史文选
Montage: une anthologie, 1913-2018
主编 Bertrand Bacqué
“蒙太奇”无论对于电影创作实践、还是理论,都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但是蒙太奇的定义和分类,始终没有统一说法。
比如贝拉·巴拉兹、马塞尔·马尔丹对蒙太奇的定义就不同,许多理论家、导演,都列出了自己的蒙太奇分类。普多夫金分为对比、象征、同动、反复四类,而爱森斯坦分为长度、节奏、音调、调谐、理性、吸引力等。这恐怕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部贯穿电影理论史的蒙太奇文献选集,从1913年直到2018年。

在给同学们讲授蒙太奇理论课时,我就特别希望能系统地、按照历史线索读读重要的蒙太奇文献。当时找不到这样的书,只能在各种著作中去寻找。这样书终于出版了。
这本书精选了历史上94篇关于蒙太奇的文献,从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戈达尔、怀斯曼,到巴赞、德勒兹、麦茨和阿甘本,主要文章是理论著作的节选或独立的批评文章,也有导演的访谈、宣言等。
许多文章过去只在其他书的字里行间看到介绍,从没有找到过原文,这本570多页的书囊获了历史上最为核心的蒙太奇经典文献了。推荐这本书很好滴体现出本人在文献和理论上的癖好。

—
克里斯·马克:媒体与二十世纪
Chris Marker, Les Médias et le XXe Siècle
作者 Vincent Jacques
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一直是个神秘的导演,从来不拍照,很少接受采访。他生前,英语和法语世界出过一些小书。
他逝世后,我始终在等待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评析马克的创作及其电影史价值的著作。2018年的这本书,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吗?

作者Vincent Jacques是一位哲学学者,他通过对马克的影片、视频和文本展开分析,探讨了他的电影与历史的关系。
克里斯·马克的电影创作几乎触及了二十世纪所有重要的社会运动:1917年俄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民族解放运动、68年五月风暴、1973年智利政变、苏联解体、911事件等等,这些历史事件都以某种方式出现在克里斯·马克的电影中。

作者把马克视为一位“电影思想家”,分析他的作品在什么程度上,运用场面调度和影像去分析与思考历史。
这本书的要点是:作者把马克视为一个关注政治的媒体艺术家。

—
电影与最新的艺术
Le cinéma ou le dernier des arts
作者 Luc Vancheri
这部法语电影理论著作戳中了我的兴趣点。
在这个奇怪的标题下(le dernier des arts其实很难直接翻译),作者试图重新建构一个“作为艺术”的电影史。从19世纪末诞生了电影摄影机到20世纪美术馆中展示的运动影像作品,如果把艺术史作为参照系,那么电影则完全不会用一战、二战、冷战这样的历史分期方式。
作者比较吸引我的是把电影分为三个时代,每个时代都表达出电影某个独特的理论意义。

第一个阶段是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时代,建构了电影作为工业和技术生产工具的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1910年代开始,与现代艺术运动对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电影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被艺术所深深改变。
第三个阶段是1970年代,电影进入了控制技术和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电影的形态和本性获得了极大的释放,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按作者的话说,更成为一个“独特的政治和美学乌托邦”。

这种电影史观还是要承担风险的,但不可否认,他在历史化地把握电影与当代艺术之间关系方面,还是有话可说的。

—
《电影手册》神圣家族
La sainte famille des Cahiers du cinéma
作者 Olivier Alexandre
这本书虽然很薄,但作为曾经对“电新手”充满个人情感的我,依然对这样的书没有抵抗力。
啥是“电新手”?就是:法国电影资料馆+新浪潮+电影手册,合起来代表着法国电影电影最传奇的时代。如今,时过境迁,新浪潮已成为青年导演们弑父的对象,而《电影手册》也成为“油腻矫情电影批评”的代名词……

这本书是一本电影社会学著作,作者把当年影评论战时人们对《电影手册》影评人的戏称“神圣家族”,作为历史上某种具有强烈法国特征的影评共同体,这伙人的社会身份确实非常特殊,他们既不是记者,也不像作家,既不是百分之百的导演,也不能算大学老师,这个群体的独特性恰恰定义了什么才是“独立影评人”。

—
调查电影: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电影中的政治与现代化
An Investigative Cinema:Politics and Modernization inItalian, French, and American Film
作者 Fabrizio Cilento
这本书也是触及了我的研究兴趣,作者是意大利裔美国学者,我感兴趣这本书带来的“调查电影”(investigative cinema)这个概念。

这是一种独特的对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回应的电影,它似乎不完全属于我们所说的“纪录片”,也包括那些改编自重要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的电影,比如弗朗西斯·罗西的《龙头之死》(Salvatore Giuliano)或马可·费莱里的《迪林格尔之死》(Dillinger è morto)等。
全书选了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和美国电影中的6个选题,把一个特殊的观察视角变成一种电影亚类型的历史叙述。

—
人类纪中的电影
Film in the Anthropocene:Philosophy, Ecology, and Cybernetics
作者 Daniel White
这本书真的很应景。最近两年,关于“后人类”的各种新闻不绝于耳。
到处都是大家转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后人类社会的耸人听闻的消息,仿佛这个世界马上就要被电脑控制,人类不仅失业,还会作为低等智能而被淘汰,进入《黑客帝国》一样的虚拟世界,AI艺术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写出超越《追忆似水年华》的作品,生成对抗网络很快就抹平了绘画和摄影作为手艺的边界……用《疯狂外星人》里的一句话说:够了!地球赶紧毁灭吧,爱咋咋地!

这本书也是踩着这个热点来的,它有意思的是开宗明义:把电影视为一种“哺乳类沟通”。什么意思?就是说,电影是机械与传播行为的杂交混血,电影本身就兼具人性与赛博格性。
这本书的写作思路是通过代表性作品,引出电影在人类纪的某个特征,这些作品是:诺兰的《记忆碎片》、罗伯特·加德纳的《死鸟》(Dead Birds, 1965)、《云图》(Cloud Atlas)、约翰·马沙的纪录片《猎人》(The Hunters, 1957)、郑明河的《第四维度》(The Fourth Dimension, 2001)、社会学家玛格利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人类学电影《巴厘岛的舞蹈与迷狂》(Trance and Dance in Bali, 1952)、卡梅隆的《阿凡达》等。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人类纪问题的提出恰恰展现出只有跨越理论边界,才能重新获得电影的意义和价值。这算是某种乐观的折中主义吗?

—
波兰电影史
Polish Cinema: A History
作者 Marek Haltof
这是2019年再版的一本书,该书第一版于2002年出版,作者是目前美国学界研究波兰电影史的权威Marek Haltof,他曾写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The Cinema of Krzysztof Kieslowski)《波兰电影与大屠杀》(Polish Film and the Holocaust),主编过《波兰电影历史词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olish Cinema)《波兰民族电影研究指南》等。

这本书是目前英语学界比较全面的波兰电影通史,它兼顾入门书和学术著作的特点。如果你只是电影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在专业性和知识结构方面,完全可以满足你的要求。如果你是波兰电影史的研究者,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入门参考书。
该书从1896年波兰电影诞生直到2010年代,尽管在波兰学派、道德焦虑派等波兰电影的高光时刻,没有特别深入地分析那些代表作品(经典影片的分析上有点浅尝辄止),但全书清晰展现了波兰电影的历史全貌。
正如许多电影通史一样,该书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是书后电影片表和参考文献。

—
审判秀:好莱坞,非美活动委员会和黑名单的诞生
Show Trial:Hollywood, HUAC ,and the Birth of the Blacklist
作者 Thomas Doherty
该书作者曾经写过一本《前海斯法典时代的美国电影》(Pre-Code Hollywood: Sex, Immorality, and Insurrection in American Cinema, 1930–1934),非常经典。相信很多人对这本书印象深刻。我在世界电影史课堂上格外喜欢渲染那个美国电影百无禁忌的时期。
作者Thomas Doherty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美国电影业的审查、政治运动和文化偏见等问题。2013年,他的历史著作《好莱坞与希特勒》(Hollywood and Hitler, 1933-1939)提供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比较电影史的角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二战之后麦卡锡主义在好莱坞的兴起,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对左翼电影人的排挤和打击,以及代表麦卡锡主义的黑名单制度。在网络论坛兴盛的时代,这些故事曾是老一代中国影迷最为热衷谈论的故事,大家争相查找当时的趣闻轶事,而现在,反而青年影迷对好莱坞的掌故完全不感兴趣。
本书基本上按照历史线索,讲述了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电影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主要是对史料和事实的陈述与勾连,语言比较通俗,理论性没有那么强,与之前爆料黑名单的图书相比,这本书的特点是着墨于那些被迫害、被排挤的电影人们如何与当时麦卡锡主义斗争和反抗的。

—
观众与电影理论
Spectatorship and Film Theory:The Wayward Spectator
作者 Carlo Comanducci
最后介绍一本电影理论书吧。
我实在是对近20年来认知科学的电影理论打不起兴趣了。这些实证认知科学的电影理论,把影片分析变成了世界上最无趣的工作。视听神经系统的刺激和大脑功能的数据,只是为一些官能的作用提供碎片的知识,即便再有十万个试验,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影会让某些人欣喜,而另些人却讨厌它。
认知科学只会对视听机能和视听生理反应提供基础的相关性研究,它应用于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所有科学假设和实验的前提是把人假定为标准的人,一种彼此相似、均质的、具有共性内容的生命体。
事实上,这本书告诉我们:你纵然有千百个认知实验所认定的规律,却抵不过最任性武断的观众,甚至无法击败他在某个时刻的既定情绪。

影片试图把观众的接受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理论维度进行阐发,这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本书把重点放在对认知科学方法的修正和批判。
作者强调具身感知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主观性,但这不仅不是电影理论的障碍,反而可以成为引导我们进入某种特殊电影理论的大门。作者不想否定认知科学和具身感知的作用,只是想把这些实证科学的有效性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
以上就是去年购买的图书中,个人觉得最满意、同时觉得值得拿出来说说的。
最后,晒一下我去年淘书中最满意的一本旧书,作为彩蛋,就是下面这本迄今最为系统“艺术家电影”(Artist’s Film)的历史著作:

请允许我向过于繁琐的英国式严谨致敬!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