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勇气认清这个社会的现实
———《蒂凡尼的早餐》有感 美国大概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吧。 我想到了30年代上映的《茶花女》:“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同样是一个单纯美丽而追求物质的女孩碰上了一个穷小子的爱情故事,相似的令人惊奇。还有出版于20年代的《了不起的盖兹比》,女主黛西虽然原本就是南方的大家闺秀,但是她不出所料地保留了上流社会的冷漠残忍与物质。当然还有40年代的《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用毫无感情的改嫁来获得物质上的需求。 到了60年代的《蒂凡尼的早餐》,追求物质的女孩的故事依然在被翻来覆去的咀嚼,即使要表达的主题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骨子里的框架基本都是一样的。 上个世纪的中国还在为吃饱饭而发愁呢。谁让人家经济发展迅速呢? 美国20年代经济达到新高潮的时候,我国才刚刚经历了1919五四运动,差距显而易见。 大概,我是无法真正理解那一个个飞萤扑火般的女子的吧。 从前有个很可爱很惊慌的女孩,她独自生活,与一只没有名字的猫为伴。霍莉坐在窗台上,弹奏着吉他,入迷的唱着月亮船,歌声悦耳,看着她清丽的脸庞,我想到的是乡下的一棵开满花的大苹果树,窗台下面的花丛中有翩飞的蝴蝶和蜜蜂,穿着裙子的少女在远处嬉闹,她有着雪白的脚踝和粉红的脸颊。我突然意识到,可能霍莉来到巴黎之前,在她14岁时,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而且要更加的美丽,纯洁。 成为一个交际花,嫁给一个有钱人,是她这样的女孩能做的仅有的事吧。因为她“有个窝囊的家庭”,没有身份地位,没有亲人经济上的援助。很久之前,我会想她为什么不去工厂工作,为什么不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现在我渐渐明白了,美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榨压穷人的劳动力的基础上的,富人富得冒油,穷人穷的无法生存,每个地方都无法避免这样的过程吧。 霍莉热爱珠宝,她说每当她心烦意乱的时候或者悲伤的时候,就去看一看蒂凡尼珠宝店,现在我常常在想,一个人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又有什么错呢。只要物质不是他的一切,他的心中依然有物质取代不了的东西,那他就是可以被理解的。 当霍莉要嫁给富豪荷西和他一起去巴西的时候,她是真的很开心,至少她是这么觉得的。她开始穿上简单的家居服,学织毛衣,学做菜,学西班牙语为以后的巴西生活做准备,她的屋子里甚至出现了花束,她的生活真的变明亮了呢,她说,荷西太过拘谨,她宁愿不选他,但他真的爱他,她以后会有九个黑皮肤的巴西小孩,如果荷西让她戒烟,她真的会戒烟。如果故事就在这里停止,韦伯和霍莉以朋友的方式说再见,韦伯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但是又为她生活的高兴而欣慰中度过余生,霍莉得到了她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个故事吧。 但是,霍莉最终还是被荷西抛弃了。 她们这样的身份,往往都没有一个好的故事结局。 但是霍莉意识不到这一点,她任然执迷不悟,想要去寻找下一个富豪,她依然还是没有勇气去认清现实,去接受现实,去爱一个人。 不过,霍莉最终在雨中与韦伯相拥。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寻回了她的没有名字的猫,也意味着她寻回了自己。 他们以后会快乐生活的吧,因为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 美国电影的主题,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升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