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之外,哪些事可以建立生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查看话题 >心理|极简版耶鲁史上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哪怕是走向人生巅峰中的名校学子,也需要学习让自己获得快乐的能力。
在耶鲁大学317年的历史中,心理学教授Laurie Santos于2018年开设选修课PSYC157- 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心理学与美好生活》)注定青史留名。1182名本科生注册修读并将课程简称为“幸福课(Happiness Class)",打破了耶鲁的选课记录。Santos教授介绍她的课程不仅包含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内容,也关注学生的行为改变(Behavioral Change)。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最新分支,于1998年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artin Seligman教授创立。不满当时心理学研究重点针对各种心理及精神障碍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疗法,也看到了现代生活给人类造成的焦虑、抑郁和压力,Seligman教授提出心理学也应该科学地研究如何让人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具幸福感。
2019年6月,Santos教授在美国Aspen Idea Festival上做了一堂“超极简幸福课”演讲;本文摘录了演讲精华,简单易懂,不妨试试。 原文: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19/06/yale-happiness-class/592477/
原文作者:Joe Pinsker
Santos教授演讲中重点解释了人类的两大心理机制“失灵”如何导致不快乐,并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应对方案,教你如何对抗失灵,去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第1种“失灵”
人类的大脑会逐步适应重复出现的事物。这种适应出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感官层面——比如说你听见一个噪音,一小段时间后,噪音变成了背景音;第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层面——这个现象被称为“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意思是无论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人们都会自我调适,回复到状况发生前平常的快乐程度。比如说当你买了新车或新房,最初你会觉得非常兴奋,但这种快乐很快就过去了。再比如,你收到耶鲁通知书的那一天肯定感觉无比快乐,但是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这种感觉早就消失了。(听起来像不像一种幸福的“边际递减效应”?)
应对方法1
将你的钱和时间花在非长期的、但是大脑较难适应的事物上。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别花钱买东西,要购买体验”。去一个新鲜的目的地旅游的行为本身只持续一周,但是带给人的身心益处及美好的回忆反而有很长的持续性。相反,买一辆拉风的跑车,到了第二年就新鲜感全无了。
应对方法2
在生活中留出特定的时间,反思并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这点听起来很俗,简直就像这几年的一个流行文化“谜因(Meme)”, 但它是有效的。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写“感激日记”也好,在头脑中定时反思也好,哪怕是洗澡时想想自己有热水,吃饭时想想自己有机会挑喜欢的餐馆,这种点滴“仪式”都能帮助你停下来,注意到你已经拥有的所带给你的正向效用。
第2种“失灵”
人类的心理天生倾向于使用比较思维衡量事物,不考虑自己拥有的对自己是否已足够,只考虑自己拥有的和别人比起来是多是少。有个关于奥运会优胜者的经典研究:站在台上的金牌选手总是很开心,但是旁边的铜牌选手往往比银牌选手开心一些。为什么?心理学的解读就是它们各自的参照点不同。银牌选手心里可能惦记着自己没拿到的金牌,而铜牌选手可能想得是自己差点就什么都拿不到了。
我们的心智在选择参照点时总是选择那些很突出的,引起我们注意的对象;而以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我们就倾向于选择那些比我们强、比我们好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心理不满足的悲剧。
应对方法 1
定期强迫自己去脱离日常熟悉的舒适生活环境。比如说,一两个晚上不开空调睡觉,可能会让你的整个吹着空调的夏天变得更愉悦。
应对方法 2
尝试“负面想象(Negative Visualization)"的头脑实验。在大脑中问问自己:“如果我现在没有这个房子住了会怎么样?”“如果我不用这件东西会怎么样?”并脑补出具体画面。通过头脑中的画面感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这个参照点上来。
Santos教授的解决方案看似浅显,却来自于大量的实证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福祉(Well-being)的理念其实也深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甚至更早期的启蒙思想之中。毕竟,研究如何让自己更快乐应该是人类最值得投入的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