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写标题
听了一段《人类简史》的音频,里面说,人类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幸福度是下降的。这个迁徙,胜利的不是人类,而是小麦,小麦的基因在地球上分布变得极广,当然人类虽然幸福度下降了,基因(人口)数量也得到了扩张。家禽被人类驯服后,基因数量也得到了增长,但是幸福度也在下降。那么人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是主动还是被动?从家禽来看,似乎是被动,那人呢,一定是主动选择吗?
是否都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
那么现在呢?我们穷其一生,日复一日地工作为的是什么?
造福全人类?信了你的鬼。仅从个人只管趋利避害的角度。人应该在不受到集体惩罚(法律)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胡吃海喝,玩乐一生。至于工作,完全没有工作的理由。至于责任,更不存在的,人应该穷尽一生追求欢愉。
欢愉有很多,物质的,吃、喝、玩;精神的,精神的有点难找,学生时做出难题会有一瞬间的快感,现在写完代码,运行起来也会有种欢喜,大概可以算作精神的。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喜”的感觉,来源于大脑分泌的一种激素,但是同样单位的激素,起得作用会越来越小,有点像细菌对药的耐受性。那么喜悦越多,后面就越来越难以变得喜悦。所以,小时候需要一颗糖,长大了需要一辆车,从小到大,快乐所需要的刺激会越来越大。所以人不可能一直快乐,换句话说,生活中总要受点苦。再扩展一点,快乐在生活中有个比例,比例小了会抑郁,比例大应该算是一项好本事,需要自我启发和一些成本,两者缺一不可。
想到这里,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基因如果只是为了传播,那为什么要让人寿命这么长,过了生育年龄,直接GG既创造了基因价值,又节省成本,岂不刚刚好?
理性上看,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最大化人生中快乐的比例。如果此时辛苦,那也应该是为了以后更大的快乐。快乐需要条件刺激,这个条件是什么,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物质、权利、美色、虚荣,能够自我启发的人,可能会自己给自己洗脑,把刺激的阈值降低一些。再想透一点的人,可能为了避免“苦”,直接遁入佛门,化去欲望,无悲无喜。若真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祝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