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野喜孝 | 穿行虚拟与真实

“多数人喜欢在晚上进行创作,我则偏爱白昼。那道日光,加上乐声和铅笔,就是生命中快乐的源泉,和所有幻想的伊始。”
——天野喜孝

提到天野喜孝,总是离不开“幻想”(fantasy)二字。

去年他在北京的个展命名为“交织的幻想”;而目前在上海艺仓美术馆的个展则取名为“白昼的幻想”。


天野喜孝是一位集动漫、设计、插画、游戏和艺术创作于一身,在动漫世界与纯艺术世界之间自由转换的艺术鬼才。早年就已参与过众多动画人物设计的天野并不安于动画界的一份稳定的工作,转而开始参与畅销书籍(《吸血鬼猎人D》《Guin Saga》等)的封面与插画制作,这为他日后的代表作《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的诞生以及与众多知名人士(如大卫·鲍伊)的跨界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后,他继续新的探索,先后于巴黎、纽约成立工作室,作品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地的认可和重视。

1952年,天野喜孝出生于日本静冈县富士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他在很小的时候即对绘画展现出了无限的兴趣。他会在哥哥从工厂带回来的巨大纸卷上不停地画图。他回忆道:“我不记得我有什么时候是没有在画画的”。15岁时,他就搬到了东京,凭借自己的奇才进入了著名动画工作室龙之子制作公司(Tatsunoko Productions)。

幻想、做梦、想象这些词汇织进了天野的童年。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他从来没有感到缺失什么。天野一直都会从自己脑海中无尽的想象世界里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虽然站在一个喜爱的玩具面前,知道自己并没有能力购买,但是天野并不会感到沮丧,就想象成它是自己的那种美好的憧憬,已经足够。他说哪怕到如今,自己有钱了,还是会怀念当初那种喜爱却还无法拥有的悸动,这时对未来的期待会给我们梦想,并促使我们成长。最终拥有了(梦想实现)的时候,反而会有些许的失落感。

早年的天野喜孝颇受西方漫画的艺术风格影响,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研究欧洲新艺术运动中的大量作品和日本浮世绘的木版画。这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且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他对颜色的运用和笔触中。还有人说他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做成海报(呼应新艺术时期海报设计的革新),事实上确实如此。

这一时期,天野的个人生活也对他今后的跨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渴求一个可以安静画画的空间,他在当时的美军基地附近租了一个公寓,要耗费掉当时收入的一半,然而安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日本当时正处在嬉皮文化盛行的时代,整个街区经常会有很多音乐家、艺术家聚集。天野自己也会在家门口跟几个朋友弹奏吉他。音乐,以及不同文化的冲撞,为一个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

在天野25岁那年,他创作生涯中可谓最重要的一位人物——吉田龙夫(Tatsuo Yoshida)突然离世。天野喜孝把他所有的艺术造诣全部都归功于这位伯乐。“如果不是他当初给了我这份工作,我或许也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家,我喜欢画画,但是从未想过这可以变成一份真正的工作”。
到了80年代,天野开始专注于为科幻奇幻类的作品绘制插画。结合之前制作动画的经历,他将现代超现实与现实主义结合,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如今经常被称作“天野流”。




1987年,天野喜孝加入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Square Enix), 开始了电子游戏“最终幻想”系列的角色绘制。绘制游戏角色的时候,他更喜欢从文字信息进行发散创作,而不是成型的视觉图像信息。他认为文字是能激发想象力的,而将已经视觉化出来的图像作为参考则是想象力的终点。


○ 天野喜孝,最终幻想VI 玩家指导手册封面(上图标注为最终幻想III,但实际进入美国的已经是日本的最终幻想VI,即天野作为主设计师的最后一部),Terra和Magitek Armor(机器人开始出现在最终幻想游戏系列中,天野本人也很痴迷机器人和机械风格)。为游戏角色进行的设计,使得天野喜孝的作品通常都不会以纸质版跟大众见面,所以这版封面由天野设计的游戏说明,以一本书的形式躺在书店实属难得。





游戏设计者根据他的概念插画来设计真实的游戏角色,有时候人们玩的游戏中,会发现角色都跟天野的插画版本会不太一样。94年在《最终幻想VI》之后,由于游戏整体转向了3D设定,天野的设计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不再合适或者说是很难以立体角色呈现出来。他逐渐退出主要游戏角色设计师一职,只还继续负责宣传方面的角色海报绘制和logo的设计。


“最终幻想”系列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很多人也都会好奇天野在其中的参与度似乎越来越小,他会不会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然而天野却指出,虽然后期没有继续作为主要设计师,但是他是唯一一个参与过“最终幻想”所有系列制作的设计师。很多人中途都慢慢离开了,而如今他的意义更像是最终幻想这个品牌的守护者。有他在,这个游戏品牌的灵魂就不会丢。

自从《最终幻想VII》,天野的艺术输入慢慢转变成把自己的风格借给别人的设计。而且在很多其他项目中也会经常有类似的情况,他会经常被问及:“你能把这个设计用你的风格体现出来么?”天野自己表示其实他并不太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可能就像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大家口中的“天野流”具体是什么风格。经历过越多类似的项目,天野对完全发自内心的创作就更加的渴求,这也预示着他之后一步步向当代艺术创作的转型。

在2000年正式开始自由职业生涯后,他参与了尼尔·盖曼的作品《睡魔:梦想猎人》(The Sandman: The Dream Hunters)的创作,这次合作给天野喜孝带来了雨果奖的提名,并助其拿下埃兹纳漫画产业奖(美国动漫界奥斯奖卡)。这部作品最近刚被Netflix签下准备翻拍成电视剧。

这一时期,天野喜孝的作品高度反映出了他对西方漫画的兴趣,虽然这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在他创作的角色上面。他笔下的人物脸庞和色彩,此时仍然保留着非常女性化的眼睛和大地色系的风格。

天野喜孝笔下鲜活的人物角色的诞生往往只来源于简短的文字。“通常他们只给我非常基本的文字描述,然后如果我思考的时间过长,我脑海中的图像就越模糊。所以我都是马上就开始动笔画起来”。从创作过程上来看,天野可谓是羡煞其他艺术家了。他一拿起画笔,好像就知道要画什么一样。虽然他自己声称并没有过多地思考,就可以流畅地进行创作,但是真正明白这句话的人才会了解,这是长期以来,无比深厚的技艺积淀和艺术造诣带来的看似毫不费力的表象。


一个从小就喜欢做梦,并且从来没有放弃追梦的人,当然心中早已有一个巨大的幻想王国。



天野特别擅长记住自己的梦境,而且梦并不仅仅是虚拟的存在于脑海中,他会真的把一些细节特别丰富又神奇的梦境通过作品实现出来。电影《鸟之歌》(Tori no uta)就是这样诞生的。这是一个充满实验艺术气息的短片,可能是天野的作品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部。

作品中,一个小男孩在雨天,发现了一条新的回家之路,邂逅并爱上了一个小女孩。然而第二天再重回那个路口时,那条路不见了。时过境迁,男孩长大成人,逐渐也忘记了小女孩,不过他一直拿着小女孩给他的羽毛,“只要你一直带着这根羽毛,我们就一定还会再见。”


50年过去了,再次回到家乡那个路口时,那条路又神奇的出现了,他又遇到了小女孩。作品的颜色使用给人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感,加上空灵的配音、背景音乐,都使得整个画面像极了梦境。
目前天野喜孝已经很少参与动画或者游戏行业的插画设计,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当代艺术创作,但是早年的创作风格仍然会在现在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现在的很多社交媒体上都能看到大量“最终幻想”系列的粉丝,以及一些天野喜孝曾参与过插画创作的书籍系列的粉丝,在分享和怀念他当年为这些项目绘制的艺术概念插画,而且其中不乏根本没有成长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无论当今数字绘图的技术如何发达,天野的插画早已深入人心。天野喜孝花在雕琢他的幻想王国的时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奇幻的游戏场景、鲜明的人物角色,同时也培养、影响了一批同样致力于这一事业的艺术家。
天野喜孝的作品是人人都能接触到甚至深度互动的动画、游戏、书籍,而他所带来的价值也已远超出传统意义上有才华的艺术家。

正如尼尔·盖曼所说:“天野是属于下个世纪的艺术家,他汇集了动画、美国漫画,将众多传统中所学融汇贯通,发扬光大,跨越了过去与未来、纯艺术与插画之间的高墙”。
References:
✧https://www.yoshitakaamano.com
✧https://finalfantasy.fandom.com/wiki/Yoshitaka_Amano
✧https://www.theodysseyonline.com/yoshitaka-amano-illustrator
✧https://www.usgamer.net/articles/the-final-fantasist-a-conversation-with-yoshitaka-amano
✧https://nerdist.com/article/final-fantasy-yoshitaka-amano-interview-batman/
✧Florent Georges,2018, “YOSHITAKA AMANO: THE ILLUSTRATED BIOGRAPHY--BEYOND THE FANTASY HC”,Dark Horse
Azure,艺术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作品包括当代首饰/物体、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曾在慕尼黑首饰周、K11 Chi艺术空间等地展出。
版式设计:山伯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