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学习积极心理学15课:完美主义
1.完美主义是一种隐藏在美好外衣下的对于失败的失能性恐惧
很多人都想成为完美的人。但追求完美必然害怕失败,这是一体两面。那什么是“失能性”恐惧呢?
举个例子。有人总是希望自己拥有一段完美爱情。而这种追求指向的结果大多是失败。因为完美对他来说,意味着两个相爱的人就应该任何时候都可以无话不说。心意相通。因此在任何两个人冷场或要爆发争吵的时候,于是最大的可能性是放弃感情。
放弃或者逃离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便可以不用面对那些“失败”的时刻。
还有些迟迟不愿开始一件事也是一样,因为总希望一开始便是最好的状态,但知道不是,于是一直不开始便可以晚一点面对失败。
知道了这一点,我便明白过来,破除完美主义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学习失败。
有人研究过成功的人士。最后发现,那些成功的卓越的人。他们的模式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卓越。
两者的区别在于。
追求完美的人,是直线型的。觉得现在和想要的未来中间是一条直线。因此任何失败便觉得线断了。
但追求卓越的人,是螺旋上升型的。他们清楚知道,现在和想要的未来之间,一定会有挫折和失败。因此他们不是把全部的关注点放在目的地。而是边走边思考。不放弃。也不全然否定自己。
在爱情上,追求完美的人,希望碰到一个完美的对象。因此稍微发现对方的不如意便会否定感情或者自己。
但追求卓越的人,更希望有一段共同进步的感觉,一起面对争吵,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多理解不同性别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积极的感情中,发掘新的自己。
2.识别自己的完美主义特性
01.第一条,自卫性-遇到批评,立马想要对抗
当受到他人怀疑或批评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自然的对抗,为自己辩解,还是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怀疑和指责是否有证据可以证明,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完美主义者会选择前者。
因为完美主义者不相信自己本身是有问题的。完美主义者内心有一种固有模式。于是不容许偏离固有模式的存在。
相比之下,追求卓越的人会灵活开放一些,他知道自己本身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还有自己看不到的一面。
02、“非黑即白”的心理模式
很容易。因为一个细节没做好,而否定整件事情。
追求完美的人,觉得一件事要么完全是好的,要么完全是不好的。
于是不好的会选择破罐子破摔。
但这种思维,会导致我们无法慢慢进步。
03、“紧张-轻松-紧张”
从定下目标到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完美主义会感到持续的压力。当目标完成会轻松片刻,但新的目标又开始了。于是又开始紧张。
这种无限循环,会导致。我们无法真正松一口气。
那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完美主义者,或者做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呢?
- 调整认知。 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会犯错。但明白,错误不意味着事情的全部失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错误继续前进。
- 专注于努力,奖励努力, 可以看着目的地往前,但也别忘了过程。我们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对于未来的期待,因为时时刻刻期待着结果,而对比于现在,注定是挫败。于是可以每次自己尝试过抑或失败时,都可以奖励自己。 买块糖或者其他的东西奖励自己的努力。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别人只会看到结果。但对于我们自己要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
- 试一试28法则。 100年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得出了这样的一个法则:大多数社会中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其实这个法则可以迁移到很多场景,比如时间管理上,你可以用20% 的时间完成80%的事情。或者。你也可以告诉自己做到80分就行。
其实,以前我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很长时间,我不敢写一篇文章,因为觉得自己写的没有价值和意义,浪费大家时间。每写完一句,都觉得要全部擦掉才好。觉得不完美还不如不写出来贻笑大方。
后来我才慢慢克服这些,告诉自己,我可以一点点慢慢失败慢慢变好。
虽然好像进步确实很慢。但能一点点写下一篇,也是成长的过程。
学会不断面对失败,也就学会了如何面对完美主义对自己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