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被动读书变为主动阅读?让麦肯锡精英教给你
林语堂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
据研究,十分优秀的人在读书方面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主动。即便工作再忙,也会坚持读书。
二是活用。把书中的知识活用到自身的工作生活中。
三是有目的。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他们有明确的理由,而不是盲目的读书。
因此他们不仅能挤出时间读书,还能快速阅读,并且领悟书中的知识,然后立即付出行动。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就是教你如何从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的。

作者赤羽雄二,在麦肯锡公司工作14年,创办韩国麦肯锡分公司。代表作有畅销书《零秒思考》。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坚持每个月至少读10本书。他有一个习惯,每当在工作中涉及到新领域的时候,就会到书店买15本左右的相关书籍,并在几天内阅读完。为了快速高效的读书,他总结出了一套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读书效果的方法。
一、读书的好处
1.积累知识。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知识,但是书籍所特有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凝缩在一本书中,截至目前,人类文明传递的最有效载体还是书籍。
2.开阔视野,提升实力。书籍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考量、理解知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也能够做到从大局出发,理智的看待事物。
3.能够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读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人容易将公司和职位的影响力误认为是自己的实力。你不防假设一下,离开这个职位,你还能生存多久?还有那些牛逼哄哄的领导,他们如果不在现在的职位上了,还有几个人理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成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通过读书,不断接触高深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4.培养领导才能。具有领导力的人,都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同理心。
具有同理心的人,只听一次,就能够理解微妙的语感,能够想象当事人的心境,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从而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用最好的方法去推动事情的发展。
相反,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痛苦的人,在工作中总会遇到麻烦。这样的人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导致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会变得日渐冷淡。如果组织中有相对健全的自净作用,那么这样的人迟早会露出马脚,被调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者迟迟无法升职。
同理心可以通过读书来学习锻炼。特别是在阅读小说传记或者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比如,你读一本以上司视角写出的小说,那么作为一名下属,你就会明白上司的处境,读一本不同时代的人所写的书,也能够明白那个时代人的人的想法。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逐渐了解他人的情绪和痛苦,一旦掌握线索并且持有问题意识,便能够迅速的深入理解。
慢慢的,我们看待周围的眼光会发生改变,心情也会愉快起来,因为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周围人的反应也会随着改变,这样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5.激发想象力。读书可以激发想象力,让想法变得更丰富。能让人看到在自己十分熟悉并且深信不疑的世界之外,还存着一个根本无法想象的世界。
意见和想法是无法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书籍能够给我们带来拥有思考能力的契机。
真正的成功人士,大多头脑非常灵活,想象力丰富,应对能力强,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相反,有些人没有什么威望,单位考察的结果往往是:小王工作确实做的不错,但是当领导还是不够格。
作者赤羽雄二说,他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时刻注意,要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十分害怕自己的思维僵硬,想法枯竭。
6.提升洞察力和推理能力。读书能够让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书中有很多故事和案例,可以随时用来演练,比如说,你想模拟工作上的场景,就可以阅读企业相关的书籍。
洞察力与推理能力,主要分为两大要素,首先是从过去的发展轨迹中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处理问题时不受表面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采取的对策也会十分精准,快速并切实的解决问题。
其次,不仅要关注时间过去的发展历程,还要具备能够预测接下来发展趋势的能力。
如果我们具备了洞察力和推理能力,就可以看到其他人完全无法注意到的东西。具备了优于他人的思考能力,就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能够设想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怎样保证读书时间?
首先,确保最基本的多数时间。读书虽然有数不清的好处,可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一旦忙碌起来,就没有时间认真去做一本书了。
怎么破?
将读书的优先顺序提前。

读书就是那件紧急而重要的事情。
其实,所谓主动阅读,就是把读书放在一个积极并且必须的位置上。
这其实是对读书的认识和定位问题,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成长,读书是最便捷、最便宜的方式。
通过读书汲取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工作中,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工作完成的更出色。
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进而产生良性循环,不断的开拓人生的良好局面。
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是读书、生活两张皮,读的书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读书不仅没有对工作有促进,没有帮助提高生活质量,反而大量占用时间,搞的自己筋疲力尽,成了负担。
其次,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
每个人能够集中精力读书的时间段,因为家庭、工作、年龄和精力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决定读书的时间、地点以及读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正像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中所说:阅读的本质是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内,以自己可以理解的程度阅读。
所以在读懂书时,不要勉强自己,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不仅会提高读书效率,也会提升工作效率,进而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
只要读出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我们才可以轻松悠闲的读书,真正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再次,只在有需要的时候读书。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读书就是再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儿。
其实任何事都有一个度。
过犹不及,读书也是一样,读书过量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不要单纯的将读书作为目的,而应该把它设为成长的契机。
在读书这件事上,如何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行动才是最最重要的。
作者认为,仅从数量上来说,30岁之前读上300本,之后每年读50本就可以了。
如果你的阅读量已经达到1000本以上,再多花时间读书,付出的和得到的效果会达到临界点,因为人收集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只限于读书,行路、见人、历事,都能学的东西,都能形成自身的能力。
三、如何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能一定程度上理解书中内容,就不必再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可以将时间用在知识的输出上。
热爱读书的人往往会有一个不好的做法:是借读书之名来逃避现实。
比如说,周末两天时间,本来可以轻松的写完计划中的文章,但总是会跟自己说,还有两天时间来,先读书吧,反正必须要读书。于是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甚至又占用了星期天半天时间。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知识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打破了从书中获取信息和与他人接触的平衡。周末时间转眼结束,尽管读了书,却没有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只能在焦急中迎来新的一周。
我就经常会做这样的事情,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作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划每个月的阅读量,超过或达到那个数量就暂时停止读书。
告诉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读书量,应该停止借读书来逃避现实了。
在作者看来,对已经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来说,每周只读一本书就足够了。
因为好书永远读不完。
比起一味的读书,吸收书上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将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以及从其他的信息源汲取知识更为重要。
而将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输出。
人有两种需求,一种是物质追求,一种是精神追求。阅读和写作恰好能同时满足这两种追求
赤羽雄二发现,读书的人能够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工作和个人成长中。应用的关键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如果你存在这问题,不防打开这本《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