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武曌檄》①
《唐纪十九》
顺圣皇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移檄州县,略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陈③,尝以更衣入侍④,洎乎晚节,秽乱春宫⑤。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践元后于翚翟⑥,陷吾君于聚麀⑦。”又曰:“杀姊屠兄⑧,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又曰:“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⑨;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⑩。”又曰:“一抔之土⑾未干,六尺之孤⑿安在!”又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⒀。”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⒀”
【注释】故事背景: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武后,骆宾王为其府属,作《讨武曌檄》。①《讨武曌檄》又名《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则天自名“曌”是垂拱四年(688年)的事,可知乃后人所改。②出身微贱。③按胡注:陈,列也。战国策曰:美人充下陈。④卫子夫以更衣得幸汉武帝。⑤洎(读如寄):及。春宫,亦称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借指太子。⑥翚翟(读如辉敌),皇后礼服。⑦聚麀(读如优),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借指乱伦。《礼记》曰: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⑧姊,谓韩国夫人武顺,与高宗李治有染;兄谓则天同父异母兄元庆、元爽。⑨高宗崩,中宗李显继位,旋被武后废,改立睿宗李旦,但实被幽禁。⑩谓用武承嗣等。⑾指先帝的坟墓。⑿先帝的遗孤。⒀见“裴行俭识人”条注。⒀不偶:不遇;不合;引申为命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