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 19
儿歌就是这样简单,却十分富有感染力。聪明的儿歌作者,明白如何去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用白描的手法,浅显简洁的语言,真切地表现幼儿熟悉的生活、表现幼儿眼中的世界。幼儿的活动与行为,已是天然稚趣,过多的修饰有时反成累赘。所以好的儿歌都简单而有味。
二、节奏明朗,富于音乐美
儿歌是一种韵文艺术,音乐性在儿歌中的重要意义绝不亚于语义。
儿歌的音乐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明快自然。“儿童歌哭,任天而动,自然和节”(《天籁集评语》),看似随意,然而又符合节律,丝毫不加雕饰。富于节奏感的儿歌,朗读时如珠落玉盘,清亮悦耳。

传统儿歌中,三字句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常见句式。在很多短歌、连锁调、问答歌等中间,都可以见到这种句式。与成人诗歌中通用的五言、七言相比,三言更显简短明快。简短明快是一方面,灵活多变是另一方面。儿歌的句式,尤其是民间儿歌的句式,往往是由一言而二言、三言、四言……以至七言甚至更多。句式的运用,要随着情绪音韵的变化自然接合,任意为之,不着痕迹。所以,又可以说,儿歌是最自由的杂言句式组成的。
三、儿歌与游戏的互补互融
儿歌最早是从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儿歌与游戏,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密不可分。在传统儿歌中,除了那些跳绳歌、踢毽歌、拍手歌等明确意义上的游戏歌外,其他的儿歌也都具有广义上的游戏性和可操作性。
儿歌是最适宜亲子两代嬉戏的文体,幼儿文学作家金波曾经回忆他童年时母亲念着儿歌与他嬉戏的情景。可以说,儿歌具有天生的游戏性。我们不必注明如何伴着一首儿歌做游戏,人们自然也会“发明”以儿歌游戏的方法。
第三节、儿歌的分类
儿歌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研究者根据吟唱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母歌”和“儿戏”,前者指婴儿还不会说话时,听长者吟唱的摇篮歌;后者指幼儿嬉戏时念唱的歌谣。
从创作者的角度,可分为民间儿歌与创作儿歌。
从形式分,可分为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以及流传甚广的传统形式的儿歌。
从主题角度可分为知识性儿歌、教育性儿歌与游戏性儿歌。
一、丰富生动的知识性儿歌
幼儿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歌是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有益渠道之一。在儿歌中,知识性儿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知识性儿歌大多是咏物的,如:
水仙水仙,
来到我家,
只喝清水,
不吃泥巴。
(圣野《水仙》)
从这首儿歌中,可以看出,知识性儿歌在描绘事物时,最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这首儿歌,就只抓住了水仙生长环境的特点,而舍弃水仙的外形特征、时令特征。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如果想说得全而又全,反而会使幼儿不得要领。
在看下面这首王清秀的《认认它是谁》:
羊,羊,小山羊,
年纪不大胡子长。
鹿,鹿,梅花鹿,
头上长着两棵树。
象,象,大白象,
鼻子像个擀面杖。
骆,骆,大骆驼。
脊背弯弯山两座。
一首歌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动物,每种动物都抓住其最突出的外部特征,用形象的比喻给幼儿直观的印象。
还有一些咏物儿歌,用了奇妙的想象和拟人、类比手法,更增风趣。如:
玉米娃娃,
演戏玩耍,
扮演竹笋,
穿上层层衣褂;
扮演石榴,
长着排排小牙;
扮演山羊,
挂着胡子一把。
(林锦城《玉米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