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欧日记(1)高迪的彩色森林和梦幻海洋:锡切斯和巴塞罗那
今天突然觉得“人有意识”是件太珍贵的事情,而“意识”又因为太平常而常常被忽略。长期的睡眠问题加剧了我的健忘。突然好害怕有一天我的自我意识离我而去,连同所经历过的每一个日子,路遇的每一个风景,熟悉的,陌生的人儿.....一起都丢失了。害怕忘记,于是产生了要用文字和图片把一些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转瞬即逝的想法,都一字一字记录下来,算是给未来的自己一个交代。
锡切斯

锡切斯是离巴塞还有三四十公里的一个小镇。所有能查到的比如 “艺术之城” “蓝色大海的传说” “比巴塞小海滩更蓝的海” “有十七个海滩” 等等,这每一个词汇都深深吸引着我,仿佛这就是我理想的乌托邦。
可能是由于从小生长在山地丘陵地区,对于大海,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毫不衰减的迷恋:








除了蓝天大海,锡切斯还有一些复古的小巷子,让人不禁联想起维罗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


不想做到此一游的游客,亦不想在还没有了解它全貌的情况下去强行解剖它的历史。此刻我愿意站成一尊雕塑,不为人鱼传说,只为身为一个他乡客,回望一眼吧!
巴塞罗那
回到巴塞罗那,巴塞给我的感觉是灵气,梦幻,复古,归一。
灵气
说到灵气,不得不提的是高迪的圣家堂:


圣家堂,不像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的压抑与沉重,也不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般华丽与庄严,当双脚踏进去的一瞬间,我感受到的是:生命。




森林一般的柱廊,从树干树枝到树叶无限延伸,让人感到生命的无限张力。万点光束从彩绘的玻璃窗洒下,圣诞之门蓝色光束(希望),与受难之门鲜红橙黄形成强烈对比,仿佛生死交汇的慷慨悲歌。
教堂外刻满了圣经故事以及各种雕塑,一根根廊柱如紧张的肌肉和肋骨,寓意受难。而另一侧的圣诞门则昭示诞生的希望,其中一侧拱门顶上十字架上的白鸽十分醒目,象征灵魂的栖息之所。
高迪的建筑除了无可估量的美学价值,我看到的更是一种理念,比如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万物归一的宇宙混沌态。
另一个打动我的是高迪从31岁起,用尽其后一生(43年?)心血在圣家堂上。此种坚持,本身也带有入迷的成分。长长短短一生,我们所追求的永恒也好,意义也罢,不过是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找到一种对自然对万物的解读,然后把它应用到自己身上,并倾尽一生去将它付诸实践。或者执着于一个人,或者执着于一件事,一个小物品。入迷本身就是令人动容的存在。
经常有听到伦勃朗光,维米尔光,卡拉瓦乔光。今天,我看到了高迪之光。正如他所谓的 :
"Glory is light; light gives joy, and joy is the happiness of the spirit."
只知此生我愿意做一名追光者。
你心中的圣殿是什么样?
梦幻
而梦幻我则要赋予巴特罗之家和桂尔公园。
如果说圣家堂的灵感是大自然高耸恒长的森林,那么巴特罗之家和桂尔公园则是流动梦幻的海洋,比如巴特罗之家的天顶是螺旋状的:

外墙是波浪形的:

而房屋内部的通风装置则模仿的是鱼鳃的构造:

鱼鳞状的玻璃:

幻想着自己就是这海洋里的一条鱼,由于不会游泳,于是回到了人的形态?
另一方面,桂尔公园则是“高山”之上的海洋。理念还是一样,海洋与海洋生物:

高迪建筑的装饰风格则是突出的马赛克风


用瓷砖铺砌成的马赛克,精致明丽,宛如一个万花筒,有一种星星在大地上向我眨着眼之感,也有一种我从万花丛中过的喜悦,仿佛童年的回归。
是的,童年在心中缓缓而过。
热闹与复古
巴塞罗那市中心,可以分为两大片,一个就是余秋雨笔下的“流浪者大街”--兰布拉大街;另一片是哥特区--老城。与很多其他欧洲城市类似,兰布拉大街两边布满了各种小吃店和纪念品商店,两边中间还有一条小道,上面多是为游客画肖像画的艺术家们。兰布拉大街这一块我最喜欢波盖利亚市场,各种海鲜小吃,火腿,果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不过比起兰布拉大街那一块,我更喜欢的是复古的哥特区。我独爱那古旧的小道而已。




嘿,老朋友。
你可曾想起了我?
归一
归一是去毕加索博物馆出现的心得。
可能许多人都知道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常会抱怨说看不懂他的立体主义,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可是这次看展,突然明白毕加索要传达的理念其实是:归一。
谈归一之前,我想说的是,其实毕加索早期也是从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开始:



之后开始模糊掉人物和风景具体的形状轮廓:


而他的立体主义,强调的是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东西,都有不同的直观感受和内心解读,所审视的这个东西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却又是归一的,归到这个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宇宙本身:

下面的这一些人物,其实原型为西班牙黄金时代画家委拉斯开兹的经典画作:

毕加索画作下的人物如下:




对于没有艺术背景的我来说,我欣赏一些艺术作品的角度是:(1)敢于突破传统。这点其实不证自明,比如耳熟能详的印象派在出现之初满招冷嘲热讽,野兽派的塞尚一开始也因完全没有遵循构图原理而被排挤,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为一种反传统的存在,哪怕到现在还会经常听到有人说不知道他画的啥这样的言论。类比一下现代艺术,比如随便扔几坨卫生纸放在一个展厅的角落,在打湿的餐巾纸上写一些被水冲掉的字,用电线电灯摆一个新的艺术装置...这些,或多或少都不太被人认可吧。于是大众常以“欣赏不来现代艺术”为由而躲进古典的圈子里沉醉着,好像只有梵高,伦勃朗,莫奈,安格尔,达利...等等,他们的艺术要更深刻一样。对于这种贬低现代艺术抬高古典艺术的潮流,我其实是不太赞同的,毕竟,时代的车轮要往前走,我们就还是要大胆去拥抱新鲜的事物。在零零散散去过的一些现代艺术特展中,我看过将量子力学与空间美学完美结合的展品,也去过依托于现代科技创设虚拟空间给人以逻辑思考和美的感受的展厅...这些新的事物,每每我都无法自拔地沉醉其中。(2)技巧和情感的传达。回到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的作品另一个打动我的是他情感的传达,比如他的作品中蓝色时期传达的忧郁(最好的朋友逝世)和红色时期表现的喜悦(喜欢上一个女孩):



说到情感的表达,最浓烈的载体,我认为是诗。旅行旅行旅恰巧毕加索还是一个诗人:
"A Lonely Road is That I Walked
I walk a lonely road, the one and only one I' ve ever known. I don't know where it goes, but I keep walking on and on. I walked the lonely and un trodden road for I was walking on the bridge of the broken dreams. I don't know what the world is fighting for or why iam being insticated. It's for this that I walk this lonely road for I wish to be ALONE! So Iam breaking up, breakin' up. It is the lack of self control that I feared as 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me that pulls the need to surface, consuming, confusing. being called Weird I walk this lonely road for on the verge of broken dreams.
----Pablo Picasso"
愿此生不畏惧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