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25:放河灯
同样放河灯,在道家、佛家而言是端庄肃穆的宗教活动,比如举行盂兰盆会的时候;在一般百姓而言,主要是悼亲、祈福,算带有祭祀性质的民俗活动,气氛总体是欢乐的。中元节的夜里,河灯最多。其他时候也有,比如七夕节,但不是主流。

乾隆皇帝有很多首关于中元夜放河灯的诗,可见他是个热心观众。“千枝朗彻岩边树,万朵辉交火里莲。”(《中元日放河灯》)乾隆皇帝描述道。每逢此时,应该有和尚在场,因为他在相关诗句中,大多提及“盂兰传梵呗”“梵呗盂兰”,可能是悼念祖先的同时,举行超度法事吧?其《中元日放河灯观盂兰法事》开头就说:“众生度尽更无他,又说盂兰济脱多。”潘荣陛曾在宫中任职,于乾隆十年退休后编写一部《帝京岁时纪胜》,其中提到“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记”,估计就是乾隆皇帝所见之壮观景象。同书还说“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可见河灯的制作不拘一格。
放河灯的起源被追溯到原始社会对火的崇拜。也有人说福建、广东沿海渔民传统的“彩船灯”是河灯的原型之一。这都像猜测。因为即便在远古时代,一个孩子若富有一点想象力,都会“发明”河灯的。相对而言,南北朝梁武帝因为崇拜佛教,举办水陆法会时请僧人放河灯,倒像是真正的起源。且不深究。毕竟这个玩法挺浪漫,非常吸引人,所以流传起来既快也广,到了宋代的西湖,已是一桩国家盛事。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中介绍:“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其中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但当时的普通观众,肯定还是怀着欣赏、娱乐的心。明代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的《河灯》诗描绘的未必是西湖,但可见其像大众一样的喜爱之情——火里莲花水上开,乱红深绿共徘徊。
明末清初的何巩道被后世称为“爱国诗人”,一生不愿为清廷效力,他在《赠老人》中说:“日午看棋眠社树,夜深扶婢点河灯”。这不像中元节的场景,很可能是为了祛病消灾而点燃的河灯。这种玩法在江南特别流行,任何时候都可以有,甚至流传到日本、越南等国。但要想热闹,还得回到中元节的语境才好。“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这是清代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里的描述,系中元夜场景,令人向往。不过,那时候人们已经时兴用河灯为鬼魂托生了,每一盏灯都是一份投胎新生的希望,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瘆人吧?只有怀着博爱或深情,才能坦然面对。比如纳兰性德。他的《眼儿媚·中元夜有感》显然是写给一个故去的女人——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注意最后提及的“荷灯”,就是河灯。不知是否诗人亲手制作、投放?目的是为了那个女人早点回归人间吗?一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