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的生活和思想纪录。在这里,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树木还有湖水的变化。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想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要素,看我是否学到了生活所要传授的东西,以免死到临头才发觉虚度一生。
1846年7月24日,梭罗跑到瓦尔登湖旁边的康科德城,要去拿回修好的鞋子。结果有个警察叫住他,要他把六年没缴的人头税缴清。梭罗拒绝,因为当时美国在和墨西哥打仗,梭罗认为美国政府的行为是错的,他不会缴税去助长这种不义的战争,造成无辜的人流血。因他不缴税,警察便把他关了起来。他进入监牢,在牢房里望着厚重的石壁,对政府的愚蠢有了更深的感触,他们只能监禁人的血肉之躯,不能囚禁人的心灵。他才被关一天,就被放了出来,因为有人帮他缴清税款。应该是他的姑妈救了他,因为梭罗在独居湖畔的日子,仍然常常跑回康科德,请姑妈帮他洗衣服。这一天的牢狱之灾,让梭罗认真思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如何使民主政治不违背人民的良心?怎样才能阻止政府为非作歹?他把这些思考整理后,在1849年发表了一篇演讲,提出“公民不服从”的概念。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民不应该呆呆地效忠政府,当政府订立不符公义的恶法,施行压迫人权的恶政,这个时候,公民有不服从恶法的权力。
他经常加以对比的是,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显然更重视前者。他说:“人应该被视为自然界的居住者或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被视为社会的一分子。”他认为,自然界与社会并不是辩证的对立方面,这两者有真实的对照关系。
自然界对梭罗来说,代表绝对的自由与野生的状态,而社会提供一个仅仅属于市民的自由与文化。所以一个是绝对的自由,一个是属于市民的自由。梭罗指出,人只有持续地与自然界这个广大的力量交往,才可以简化他的存在,澄清他的感官;把生命驶入一个角落,减少到最低的条件,才可以实际上达到自我依靠的一种更纯洁、更扎实的形式。
他的瓦尔登湖边的生活经验,显示了个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但他对于集体抗议现存的社会制度并没有什么信心。他认为,个人与自然界的融合比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更为根本。他强调,人与自然界相处的经验对于人的道德意志是一种训练,同时也可以刺激创造的想象力。因为你在自然界里面,可以观察到植物与动物的生存条件,会让人产生一种人应该如何自我约束的要求。
他强调,一切好的东西都是野生的与自然的。自然界有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自发性,这一点对人的精神幸福极为重要。这种具有创造力的自发性也体现于人类文化的产品上,像他经常强调的名著包括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以及在宗教经典、音乐作品和各种类型的神话著作中。他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界具有创造力的自发性所展现出来的成果。
他对于人类社会有各种批评。他强调,人应该少花时间在商业及生意上,因为这些属于人的社会的各种功能是低于人性的活动,是人的身体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的活动。就好像每天上班、下班、去努力工作赚钱这些,几乎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所以梭罗从来不认为只有经济上的成功是一个人的成就或德行的记号。为了赚钱而做的事只能让人觉得无聊,所以焦点应该转向自然界。
1. 反对劳作
即使生活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里,纯粹由于无知和错误,为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没完没了的粗鄙活计而终日忙忙碌碌,因而无法采摘更为美好的生命果实 —— 他们的手指由于过度劳作而变得笨拙僵硬,颤抖不止,根本无法做到。实际上,日复一日,劳作之人根本没有空闲让自己拥有真正完整的人生;他无法和他人保持最为高尚的关系;他的劳动在市场上总会贬值。除了充当一架机器,他没有时间去担当任何其他角色。那些迫不得已经常运用自己的知识的人,怎么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无知呢? —而这正是他成长所需要的。在评说他们之前,我们有时候应该让他们不花分文吃饱穿暖,并且用滋补品帮助他们恢复体力。我们天性中最美好的品质,犹如果实上的粉霜,唯有百般小心才能保存下来。然而,我们对待自己或者彼此相待却难得有如此的柔情。
2.轻商主义
你们就在别人的铜币中生存、死亡、埋葬;你们总是许诺偿还债务,明天就偿还,结果明日复明日,直到死在今天,债务仍然没有了断;你们靠阿谀逢迎求取恩惠,除了会带来牢狱之灾的作奸犯科之事,不知用了多少手段;你们谎话连篇、熘须拍马、投票选举,把自己蜷缩在谦恭有礼的硬壳里,或者自我吹嘘,摆出一副空洞虚幻的慷慨模样,这样一来,也许就能让邻居信任你,愿意让你给他们做鞋子、帽子、衣服或者马车,为他们代购食品杂货;你们攒钱防病,结果却落得疾病缠身——你们把钱藏在旧箱子里或灰泥墙面后头的袜子里,或者为了更保险起见,把钱存入砖墙垒砌的银行里;不管藏在哪里,也不管数目是多是少。
3.反对工作
芸芸众生在静默无声的绝望中度日。所谓听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向绝望的乡村,不得不用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即使在人类所谓的游戏和娱乐背后,也潜藏着一种固定不变、不知不觉的绝望。这其中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因为工作之余才谈得上乐趣。然而,不做绝望的事情,才是智慧的特征。
4.反对经验主义
头脑清醒、身心健康的人都不会忘记 —— 太阳升起,天地一片清朗。放弃偏见,永远不会为时过晚。任何一种思维或行为方式,不论多么年深日久,如果不经过证实,就不能轻易相信。今天人人附和或者默认的真理,明天有可能会被证实为谬误,犹如虚无缥缈的一片氤氲,却被某些人当作云朵,以为能够化作滋润田野的雨露。年老之人认定办不到的事情,你尝试过后,发现是能够做到的。老人有老一套,新人有新作为。
上年纪的人并不比年轻人更能胜任传道授业的角色,甚至比年轻人还稍逊一筹,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所失大于所得。我们几乎可以质疑,即便是最具有智慧的人,究竟能否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得到任何绝对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老辈人没有任何至关重要的忠告可以给予年轻人,他们一定心知肚明 —— 由于种种个人原因,他们自己的经验不过是一孔之见,他们的一生无非是惨痛的失败;也许他们还存有一些与自己的经历不一致的信念,可是他们已经不再拥有往昔的青春岁月了。我已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大约三十个年头,时至今日,我从未从长辈那里听到一句有价值的忠告,甚而连热诚的忠告都没有。就此而言,他们未曾告诉我任何东西,也许是无能为力吧。这就是生活
5.倡导户外活动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要用良好的家务管理和美好的生活做底子:要知道,对美好事物的品味大多是在户外培养起来的,那里既无住屋,也无管家。他们感受到万物之春的力量在召唤他们,他们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级、更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6.教育观念
学费在一个学期的费用中是重要的一项,而学生和同时代的人当中最有修养的人交往,从中得到的教益价值之大不可同日而语,但却分文不取。
故意逃避对人类来说必不可少的任何劳动,从而获得自己渴求的闲暇和安逸,这样的学生所得到的不过是可耻和无益的休闲,而使休闲富有成效的经验则与他失之交臂。“但是,”有人说,“你该不是主张学生应该用双手,而不是用头脑去工作吧?”我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我认为他们应该在这方面多多思考;我的意思是,他们不应该游戏人生,或者仅仅是研究人生,由社会来供养他们从事这花费昂贵的事业,而是要一贯认真热诚地体验人生。年轻人如果不立即投身于生活实践中,又如何能够更好地学会生活呢?我认为这会像数学一样训练他们的思维。譬如说,倘若我希望一个孩子学点艺术和科学,我不会墨守陈规,按老一套的办法,把他送到某个教授身边,那里倒是无所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