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街区的简单看法
学习建筑快四年了,终于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半只脚跨进门里了,剩下的路还很长,慢慢去走吧。
最近总是有人问我关于一些城区改造的事情,其实我自己也很不懂,但是不懂归不懂,终究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失去了灵魂,而灵魂,最为重要。建筑亦如此。
一座建筑,无论多么华丽,多么变化多端,但是需要一个灵魂去支持,有了灵魂的建筑可谈及生命,似乎有些跑题了,下面进入正题。
一个老的街区,自然让人们联想到破败不堪,环境恶劣,卫生状况很差,简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之所在。谈及其中建筑,我想十之八九是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建造而产生的产物,很多建筑学学生甚至普通市民,视之为糟粕,巴不得毁之而后快,总是希望有一天,爆破,铲平,重建。建造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如果这么下去,那么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注定是一座死城,没有历史,没有成长,没有成熟,没有任何过程,呈现的只是最近几年的现象——诸如今之北京,好比一座全新的家中摆了几个古董罢了。
城市是需要历史的,日本人侵华之时一向奉行的政策正是欲灭其族,必先灭其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则不能称为民族。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历史,尚可称为城市,但也只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罢了。至于谈及城市文化则等于白费口舌。
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街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段历史或长或短,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建造阶段,而这些阶段所早就的建成物则是其经历的体现,也体现了其历史过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建筑物的存在都是有合理的原因,但其肯定是在其建造时有其合理性,可能经济原因,可能需要大规模的建造从而倒是了烂俗现象,但无论其原因,其都能体现出来一个时代的特征,即使这个特征你不喜欢,但是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他的存在,表明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现象。也写就了一段历史。
所以,我认为,一段历史,不应该被抹面,至少要存留一部分,如果一个城市全部老房子都被拆除,然后建立起新的房子,可能城市的整体效果会更好,但是这个城市永远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没有任何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人们会忘记历史,忘记过去,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和有过怎样的风光。而这个城市也永远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虽充满活力,但是缺少成熟的稳重,而这对一个城市往往是重要的。
熟悉的同学可以看看工大主校区的改造工程,整个校区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改造,把所有的楼都改造成了一个样子,这样子看起来很统一和谐,却忘记了一个大学如果没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将无法踏实的往前走。一个大学,应该有着悠久了历史,有着每个时期的发展现象,后代们要去改造,在适应历史的前提下改造,而不应该从根本上变成了同一个时期的校园。现在的工大,已经改的和那些新建大学城一个模样,似乎处处都是新建成的一样,统一和谐。工大的图书馆变了,我们不在知道图书馆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了,似乎没有了老图书馆,我们的后辈们也只能觉得这是一处新建图书馆罢了。一夜间,工大了没有了80年代,90年代,00年代,有的只是10年代,好在,我们的二十世纪20年代还在,我们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如果这些都不在了,那么工大是不是也真的不在了?
这一点去过同济的同学不知道会不会赞同我的观念,我一向觉得同济建筑系馆做的很好,新老建筑的结合,告诉所有来过同济的人们,同济有遥远的历史,你可以从他的老楼看出来,同济有新的明天,你可以从他的新楼看出来。清华亦然。
土木楼还好,土木楼有着历史,但是土木楼的明天在哪呢?
回归刚才的话题,一片街区,要有他的历史,要告诉人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为城市做过贡献,为城市受过伤痛,大规模的建造,大规模的拆迁,无数的人们离开故居,无数的人们迁入新居,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老旧不堪的建筑,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确实无数人的梦想。他承载着太多人的记忆,承载着太多人的生活,承载着太多人的童年中年老年,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为什么我们不去保护它呢?
一心的破坏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只有爱建筑的人才会早就美丽的建筑,而爱建筑的人不应该用自己的暴力去对待建筑,即使是不喜欢的建筑,一颗宽容的心,加上一双灵巧的手,应该给于一个老旧建筑新的生命,赋予新功能,注入新灵魂。
善待自己,善待建筑,善待一个城市的发展史,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事情变得更美好。
最近总是有人问我关于一些城区改造的事情,其实我自己也很不懂,但是不懂归不懂,终究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失去了灵魂,而灵魂,最为重要。建筑亦如此。
一座建筑,无论多么华丽,多么变化多端,但是需要一个灵魂去支持,有了灵魂的建筑可谈及生命,似乎有些跑题了,下面进入正题。
一个老的街区,自然让人们联想到破败不堪,环境恶劣,卫生状况很差,简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之所在。谈及其中建筑,我想十之八九是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建造而产生的产物,很多建筑学学生甚至普通市民,视之为糟粕,巴不得毁之而后快,总是希望有一天,爆破,铲平,重建。建造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如果这么下去,那么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注定是一座死城,没有历史,没有成长,没有成熟,没有任何过程,呈现的只是最近几年的现象——诸如今之北京,好比一座全新的家中摆了几个古董罢了。
城市是需要历史的,日本人侵华之时一向奉行的政策正是欲灭其族,必先灭其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则不能称为民族。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历史,尚可称为城市,但也只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罢了。至于谈及城市文化则等于白费口舌。
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街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段历史或长或短,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建造阶段,而这些阶段所早就的建成物则是其经历的体现,也体现了其历史过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建筑物的存在都是有合理的原因,但其肯定是在其建造时有其合理性,可能经济原因,可能需要大规模的建造从而倒是了烂俗现象,但无论其原因,其都能体现出来一个时代的特征,即使这个特征你不喜欢,但是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他的存在,表明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现象。也写就了一段历史。
所以,我认为,一段历史,不应该被抹面,至少要存留一部分,如果一个城市全部老房子都被拆除,然后建立起新的房子,可能城市的整体效果会更好,但是这个城市永远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没有任何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人们会忘记历史,忘记过去,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和有过怎样的风光。而这个城市也永远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虽充满活力,但是缺少成熟的稳重,而这对一个城市往往是重要的。
熟悉的同学可以看看工大主校区的改造工程,整个校区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改造,把所有的楼都改造成了一个样子,这样子看起来很统一和谐,却忘记了一个大学如果没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将无法踏实的往前走。一个大学,应该有着悠久了历史,有着每个时期的发展现象,后代们要去改造,在适应历史的前提下改造,而不应该从根本上变成了同一个时期的校园。现在的工大,已经改的和那些新建大学城一个模样,似乎处处都是新建成的一样,统一和谐。工大的图书馆变了,我们不在知道图书馆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了,似乎没有了老图书馆,我们的后辈们也只能觉得这是一处新建图书馆罢了。一夜间,工大了没有了80年代,90年代,00年代,有的只是10年代,好在,我们的二十世纪20年代还在,我们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如果这些都不在了,那么工大是不是也真的不在了?
这一点去过同济的同学不知道会不会赞同我的观念,我一向觉得同济建筑系馆做的很好,新老建筑的结合,告诉所有来过同济的人们,同济有遥远的历史,你可以从他的老楼看出来,同济有新的明天,你可以从他的新楼看出来。清华亦然。
土木楼还好,土木楼有着历史,但是土木楼的明天在哪呢?
回归刚才的话题,一片街区,要有他的历史,要告诉人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为城市做过贡献,为城市受过伤痛,大规模的建造,大规模的拆迁,无数的人们离开故居,无数的人们迁入新居,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老旧不堪的建筑,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确实无数人的梦想。他承载着太多人的记忆,承载着太多人的生活,承载着太多人的童年中年老年,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为什么我们不去保护它呢?
一心的破坏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只有爱建筑的人才会早就美丽的建筑,而爱建筑的人不应该用自己的暴力去对待建筑,即使是不喜欢的建筑,一颗宽容的心,加上一双灵巧的手,应该给于一个老旧建筑新的生命,赋予新功能,注入新灵魂。
善待自己,善待建筑,善待一个城市的发展史,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事情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