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名企工作
查看话题 >腾讯的善意
下面是来自一位腾讯同事的分享,深有同感,特转载过来。
2016年7月4日,当我办完入职手续,成为一个“新鹅”后,我立即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这里到处都是年轻人,彼此之间叫着“昵称”,仿佛永远都在轻松地说说笑笑。 同事之间的沟通,总是会习惯性地加上一个“哈”,用于缓和情绪。各种笑脸、玫瑰花的表情包使用频率也非常高。 即便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是善意的,平等的。没有声色俱厉的指责,更没有拍桌子、摔杯子的勃然大怒。 总之,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自由、包容、平等的。 我后来常常想,在这种氛围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员工、对人的善意。
在腾讯,每人每年都有一天特殊的假期——“慈善假”。有人顶着烈日和风沙,去沙漠里植树。还有人去试图理解和接触患有“自闭症”儿童。还有的去大山深处去跟孩子们交流。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强烈的“执行力”信徒。在新华社工作的时候,我相信永远不讲条件、不找借口和理由,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做好,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连续工作一周甚至更长。 但在腾讯,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自上而下的压力,并非做好一件事情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相信人是有自驱性的,你就会知道,激发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激情,他就会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情,而且再苦再累都乐在其中。 腾讯历史上的很多产品创新,都不是因为领导自上而下的指示,而是基层员工接近用户、尊重用户,自下而上的推动。 让听得见用户声音的人去做决定,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腾讯在管理中善意,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这一两年,大量新员工的涌入,让这种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但善意永远都没有缺失过。 当一个年轻的员工被诊断出重病,大家不仅在乐问上送上了关切和问候,更有HR同事协助联系绿色就医通道。 当有人在内部论坛给公司提意见,即便是非常激烈,也不用担心会遭到打击报复。 腾讯愿意让员工讲真话,即便这意味着有很多的杂音,也认为是值得的。
2、 腾讯的善意,也体现在产品上。 微信的克制,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非常罕见的。 在开屏广告成为几乎所有APP的标配时,微信是一个异类,因为在张小龙看来,微信是你的朋友,你不会在看你朋友之前还要盯着他的脸先看一段广告。 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与微博、头条相比,也是非常克制的。 不损害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是腾讯很多产品坚持的原则。 当很多APP都在想尽一切可能消耗用户时长时,微信想的是如何继续成为一个高效的工具,让用户“用完即走”。 相对于很多中国互联网产品为了流量和商业化,诉诸于各种人性弱点的“套路”,微信的套路更少。如果你非常要说微信也有套路,那也是一种更高段位的套路。
3、 说到腾讯的善意,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是腾讯游戏。 到底是用心创造快乐,还是用钱创造快乐?很多人对比颇有微词。 我不想为游戏做任何无谓的辩解。今天游戏的社会影响太大了,如何让未成年人既能享受健康、绿色的游戏快乐,又能不让他们沉迷受害,是全社会必须考虑的事情。 过去一两年,腾讯游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推出未成人成长守护平台,帮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孩子的游戏行为;推出《折扇》《榫卯》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游戏。腾讯甚至使用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手段,识别甚至强制未成年人接受“监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腾讯游戏的自我设限,已经远超法规的要求,更是在全行业中走到了最前面。 这是腾讯的责任。
4、 近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向善,在腾讯内部被经常提到,这也是腾讯升级使命与愿景的重要方向。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科技向善,有点虚,有点远。但如果你对“善意”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仰,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腾讯的善意,源自主要创始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假设。 很多年前,小马哥就曾说过,“公司对管理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情、好学、开放的态度和行动,培养人才,创造用户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拥有正直的内心,这是能照耀整个团队,发现和培养更多人才的充满阳光之心。” 腾讯的善意,还表现在对用户价值的坚守上。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很多腾讯产品人的信仰。 今天,腾讯在扎根消费互联网的同时,正在拥抱产业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助手。
今天,腾讯的善意体现为更大范围的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要求腾讯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 今天的腾讯也不无挑战。在内部,如何让更多的员工感知到管理的善意,为大家提供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愿景与使命,让大家明确知道文化和价值观导向,是一件需要持续去做的事情。 在外部,如何利用腾讯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服务更多的人,为人类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毫无疑问,腾讯是一个好人,这不仅是它自诞生以来发自内心的信仰,这更是它今天发自内心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