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 | 敦煌 (上)
心心念念的莫高窟,终于如愿....

1100多公里,是兰州到敦煌的距离。
当Y667次从兰州站开出的时候,内心难掩着朝圣般的激动,就像第一次出门那般,在车窗前认真的看着窗外一路陪伴的黄河、沙山、小镇...
清晨六点,当列车在敦煌站停稳时天还未亮,坐着绿色小巴前往市区,敦煌城还未睡醒,拖着行李走过著名的反弹琵琶雕塑,眼前这位妙龄伎乐人也如同敦煌城一样,仍在安静的熟睡中。

在数字中心看完电影,等我到达莫高窟时,太阳已开始呈现午时白色的阳光,排着队伍跟着解说员穿过莫高窟的牌坊,依次进入洞窟,开始期待已久的莫高窟之旅。
只可惜当时因为激动和全神贯注的听讲解,忘记记录参观的每个洞窟编号,后来才晓得,在淡季开放的近40个普通石窟里,每个讲解员带领队伍的石窟讲解路线会有差异,比如我这个小队伍,就没能参观有着九色鹿故事的第257窟,留个念想给下次吧。
即便这样,淡季8个普通开放+4个调剂开放,一共12个普通洞窟的参观让我觉得比旺季只开放8个普通石窟,真的挺赚的。
在一个又一个洞窟中进进出出,每当讲解员打开手电筒指向石窟某个方向的时候,不管是壁画所呈现出来的颜色还是人物形象,总会给人一种极大的震撼。不过有个遗憾的是,石窟中的塑像,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尤其是明清时候的维修重绘,部分佛像彩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看完隋唐佛像原绘后,再进窟看明清维修后重绘,粗犷的线条与配色,强烈的视觉对比,让人真的是无法欣赏明清时代的“美”。


在来敦煌之前,我对飞天充满了好奇,好奇他会是怎样的奇女子,才会在空中如此的优雅飘逸。
来到莫高窟之后,彻底颠覆了我对飞天所有的感官,不仅仅因为他是男儿身,如同观音菩萨一样,从他演变成她,又一个本土化的杰作。
早期石窟中飞天造型,大多为健硕的体型,赤裸着上身,带着典型印度人风格,而到了西魏时期开凿的石窟,受中原王朝影响,飞天脸型开始变得清秀起来,身佩长飘带飘扬,有时手持莲花,有时弹奏乐器,形象上更活泼可爱。
到了隋唐,随着社会审美改变和开放的文化,飞天脸型逐步变得圆润,造型形象也更加多元,在壁画中,时疾驰,时轻盈,或旋转,或跳跃,自由自在地畅游于彩云间,漫天滑翔,千姿百态.....


莫高窟的飞天从四壁到洞顶,无处不在,让人目不暇接,虽然不同朝代的造型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不生翅膀、没有羽毛,不依靠彩云,仅凭借自身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自由的翱翔....


莫高窟壁画的内容大多是庄严的,但因为有了活泼的飞天,严肃中添了几分生动,那种悠然逍遥,快乐的神仙日子,真的非常让我着迷。
如果说飞天是动感的美,那释迦牟尼涅槃像则是静止的美。
看着他泰然自若、恬静美好的神情,久久伫立,那一刻,世界是安静的,而心也自然而然,平静。

由于莫高窟特窟的特殊性,来敦煌之前,并不清楚是否能有机会欣赏到特窟,在游览普窟时询问工作人员今日特窟是否开放,得到答复:只有中午1点到2点之间去研究院预约,人数有限约满就没了,所以看完普窟之后立马飞奔大桥入口边的敦煌研究院预约特窟参观。
不过由于之前没有对特窟做过任何功课,面对可供选择的十几个不同时期的特窟,我真的是左右为难,当然如果财力厚实的话,也不会有啥考虑,十几个全部看完,这是后话。



左挑右选,最终选择了220号特窟,为什么选它,因为是最贵的特窟之一,我相信,贵的,总没错。
幸运的是,我的220窟,一对一的讲解,看着工作人员在洞窟门前安保人员处签字备案,用钥匙打开220窟的大门,走过甬道,拿着手电筒照向主室,眼前的时间瞬间惊呆。
入门时还是黑漆漆的洞窟在手电筒灯光的照射下,立马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颜色,洞窟中壁画虽绘制于唐代已过千年,色彩依然明亮饱满,左右两壁阿弥陀经变和药师经变故事,场面气势恢弘,壮观华丽,正中间的彩绘菩萨,安详而又神采奕奕,大开眼界的同时,又让我肃然起敬。








莫高窟的石窟与龙门石窟一样,石窟大多存在供养人的情况,但没想到的是由于供养人的存在以及时局的稳定,莫高窟的壁画会有不同朝代的一层覆一层的现象出现,个别石窟中有些脱落的部分之下可见多层早期壁画,出现这种现象有些是石窟供养人后代修缮所致,而有些则是后朝修缮所为。
220窟的供养人为敦煌世家大族翟氏,不同的是,莫高窟的画师把这些供养人画在了石窟壁画里。可惜的是,窟中的塑像都经后代重修后,失去了原来的风采,只有弟子迦叶像基本保留了初唐时的风貌。
老师说220窟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眼前这个场面宏大、人物传神、瑰丽无比的壁画,绝非出自普通工匠之手,更像是大师之作。
尤其是帝王图,位于前壁下半部一个不怎么能注意到的位置,因为玻璃围栏的关系,我差点忽略掉了这幅经典之作,由于它与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画法非常相似,根据猜测,或许石窟中这幅帝王图的绘画者就是阎立本,但因为营造石窟的工匠和绘画画师不允许留名,即便极为相似,也只能是后世的一种猜想与假设。


榆林窟,知道它,是一种意外。作为莫高窟姊妹窟的它,常在游记中被人提及,但又常被人放弃。
位于距离莫高窟以东170多公里的瓜州安西自然保护区山沟之中,没有公交,没有乡村巴士,想去,要么自驾,要么包车。作为一个普通旅行者,那么远只为一个景点,的确没有任何的性价比。可我不想放弃,也不想在敦煌留下任何遗憾,于是在看完莫高窟的第二天,包车前往。
早上8点从敦煌出发,沿着国道和县道,到达榆林窟的时候已是中午11点半左右,与淡季依然人潮汹涌的莫高窟相比,榆林窟的人少得可怜,寂静山谷中唯一的声响,来自山谷中那条川流不息的的小河。
记得当时一上午只有20多人的游客数,我给榆林窟工作人员开玩笑说,这来榆林窟的人,可都是真真正正的真爱粉....


事后回想,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热爱,才会得到榆林窟的“照顾”,原本只有6个普通石窟的参观,“阴差阳错”最后观赏了8个普通石窟。
第5、11、12、13、14、16、17、19窟,特窟第25窟。这次我没有忘记记录。
受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为二氧化碳影响比较小,在莫高窟看到有些已经褪色严重的壁画,在榆林窟这里,绝大多数壁画依旧焕发着最初艳丽的色彩。即便如此,仍然能在石窟里清晰的看到壁画色彩整个的褪色过程,石窟内,后面部分色彩丰富饱满,中间部分则开始了褪色,而前面部分色彩已褪色成褐色。



绘画颜料成分的多样性,造就莫高窟-榆林窟壁画不同于他处的视觉感官,原料中除传统的植物成分外,还添加有各类玉石、矿石成分,用晕染法绘画,让壁画中的每个菩萨及故事人物远观觉得并没什么特别,走近用手电筒底光一打,人物立刻立体的存在于壁画之中,让我十分惊讶。
同样在色彩的选择上,巧妙的搭配及对比,层次结构的相互衬托,使壁画中的菩萨神仙们神气生动,又有强烈醇厚的民族特性。虽然不同的朝代会有不同的风格,但总的来说,复杂多变的颜色搭配,深、浅、冷、暖的递进变化,不仅强化壁画中菩萨的庄严,更让观者的我们在其中能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意象美。
这种美,真的只有亲眼所见,亲自感受,才能够体会....






如果说莫高窟220窟的气势恢宏和瑰丽色彩已经让我大开眼界话,那榆林窟25窟惊艳得让我目瞪口呆...
直到现在,都无法忘记工作人员打开25窟灯光时的那个瞬间,那种眼前一亮,视野中所有的影像画面让我词穷,以致于到现在都不晓得用什么词能准确描述眼前所看到的华丽世界...
25窟里的壁画内容不仅仅单纯对佛法诠释,还有非常多的日常生活描绘,婚丧嫁娶,劳动收获,出行游玩,有时事的反映,也有神话故事的讲述,有张骞出使西域,有没有沙和尚的西游记,有神情百态,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凶神恶煞的恶人,还有笑对生死的老人,斜眼看女婿的老丈人....
边听着讲解,边欣赏着石窟里厚重历史的壁画,面前这些活灵活现的菩萨,甬道中秀气富态的供养人.....你这样注视着他们,他们也这样注视着你,这画面,就是一场千年的对话。

与龙门石窟一样,在莫高窟,让我产生兴趣点的也是文艺工作者。
在莫高窟-榆林窟所有人物形象里面,跳着胡旋舞和胡腾舞的伎乐人就这么一直在脑海中,难以忘怀。
壁画中跳舞的伎乐人从来都不是主角,充其量只能算是大大小小的众多配角之一,他们所处的位置往往是在极乐世界壁画底部,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位置,讲解时,也容易被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
可就是这样,在莫高窟时,老师的手电筒灯光第一次指向他们时,我就被这踩着圆毯旋转的舞姿深深迷住,渴望知道关于他们更多的故事。



他们往往身披飘带挂着腰鼓,伸双臂,撇手指、提左腿作击鼓腾跳之姿,虽然身躯肥胖,但动作轻捷并不笨拙。在莫高窟220窟中,四个伎乐人的表演,完整的展示了胡旋舞旋转时的全套动作流程。
我很想看到胡旋舞完整的舞蹈是怎样,也很想听到伴舞的旋律又是如何优美,但残酷的事实却是,已失传。
当我开始关注起这两种舞蹈时,事后才发现,其实“身边”就有他们的舞姿,距离还那么近,乐山大佛九曲栈道旁的西方净土变的石刻中,走过路过那么多次,因为曾经无知,一直被忽略。
大唐,盛行胡旋舞和胡腾舞。(脚踩圆毯旋转为胡旋舞,无圆毯为胡腾舞)著名舞者代表:安禄山。真的很难想象,自称“350斤”的安禄山会因胡旋舞发迹,跳那么高难度的舞蹈会其疾如风,如此出众。
还有一个难以解释的是让我对胡旋舞、胡腾舞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失传,所以好奇?是因为安禄山,还是杨贵妃?还是....


有人说,石窟有什么好看的。
对有些人来说,莫高窟-榆林窟只是一个有着五颜六色绘画的石窟;而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它不只是一个石窟,一个画廊,是一个包含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内容的世界艺术殿堂,一部关于音乐、舞蹈、军事、政治、地理等等的大百科全书。
古人为什么会开凿石窟,或许是一种威望的象征,或是寻求心理的慰藉,精神的寄托,或是对家族的日常记录和美好生活的无限想象,却没料想到,不经意间,让后世的我们,认知那么多丰富的故事,有大家,有小家。
“你看,供养人真心不错哦“,
”是的呢~“
莫高窟-榆林窟,既是(供养人)家史,也是(中国)国史。
站在菩萨面前的我,有一天,读懂了他,或许,也就真正读懂了自己。


莫高窟-榆林窟壁画图 | 源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风光图片 | 摄自 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