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忽略的脚下,是孩子即将通往的前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出自著名爱国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昨天是全国土地日,我们在公众号聊了聊你不知道的关于土地的那些事,现转载如下。
01 什么是土地?

你在哪里生活?北京、天津、 南京、成都、重庆、武汉、上海、深圳、西安、兰州……
你只是脚踏土地而活。
土地不土。一切先进的、潮流的、文明的事物都仰仗大地的孕育与滋养。穿越浩瀚历史的时空,我们和土地的故事依旧在不断上演……
02孩子需要了解的土地故事
土地与植物 —— 《草 莓》

这是一颗草莓
这是它长大成熟之后的样子

开始它的个头没这么大
也不是红色的 很小,很白

它还是朵花的时候
人缘就不错
阳光、雨露、蜜蜂
都是它的朋友

它喜欢在夜里数星星
喜欢看雪花飘落
喜欢被夕阳映红了脸

它变得很大,很红,很甜
而这一切
都是从红色藤蔓
在大地布局开始的

图中向画面外蔓延的红色藤蔓,似乎在恣意展示全新生命的张力,也仿佛在昭告一颗草莓幼苗与大地土壤的某种联结。
《草莓》的作者新宫晋,这位年逾七十仍创作力充沛的艺术家,曾表示自己的终极目标是希望透过艺术,促使人类更加理解、更加珍惜地球的自然资源。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颗“草莓”,让孩子从爱护微小的生命开始珍惜脚下孕育万物的土壤、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土地与人 —— 《小番茄的滋味》

不学无术、在外面把钱赌光的叔叔
回到了养育他的村庄
在这片靠海的盐碱地
种起了小番茄

他废寝忘食、拼命钻研
一颗颗小番茄终于冒出头来
就在这时
可怕的台风来了

叔叔奋力抢救
小番茄终于保住了

然后,渐渐成熟了
就像挂满枝头的红宝石
拥有世界上最甜美的滋味

这是一个浪子回头成为台湾“百大黄金农夫”的真实故事。
书中的“叔叔”真名许清水,台湾云林口湖人。年轻时在外闯荡受挫后回到故乡,并开始以他的方式重新了解、善待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也开辟出了人生的另一番景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故事并没有像一般的浪子回头故事一样到“叔叔”翻身就结束。他把从土地收获的能量反哺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教村民种植温室番茄,在学校建立小番茄实验温室教孩子认识了解小番茄。
就像植物与土地的联结一样,“叔叔”与土地也在哺育—反哺的过程中被深深联系在一起。在最贫瘠的土地也能发现最珍贵的价值,那么人呢? 孩子呢?
土地与文明 —— 《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当世代生存的家园
被当做商品买卖
智慧勇敢的西雅图酋长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你们怎么能买卖天空?
你们怎么能拥有雨和风?

我们祖先对我说
大地不是我们的财产
我们都是大地的子民

发生在大地上的一切
也将发生在
大地的儿女身上

我们热爱土地
如同婴儿爱母亲的心跳

请像我们一样好好照顾它
用心珍藏这土地的记忆
让它永不褪色

150多年前,从欧洲来的白人移民政府以协议购买为名,巧取豪夺美国西北部原住民世代生活千年的土地。
面对白人政府一手拿钱一手拿枪,势在必得的姿态,西北部落中最受尊敬的酋长之一——西雅图酋长在谈判桌前站起身,指向天空,用母语鲁修希德语道出了古老的印第安民族对于大地和天空的深深敬重与热爱。
虽然西雅图酋长的呼吁几经翻译改写,已与最初的版本有所出入,但这段振聋发聩、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演说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动人的声音之一。 尤其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欧洲人过度开发土地之后,印第安人视自然万物亲近如血缘的文明哲学,不仅成为生态学重要的精神之一,也常常被拿来警醒世人。
03 我们正在失去脚下的土地
现在我们所享受的丰富资源,甚至先进的文明,其实已经付出了比我们想象更高昂的代价——土地。 早在2010年的BBC纪录片《北回归线》里,就展示了这样一番景象:

孟加拉国,几乎整个国家只比海平面高几米,河水与陆地的界限模糊不清,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持续上升对这个国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将沙袋抛入河中,试图努力挽留脚下的土地。

就在去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预测,2070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将因温室效应的加剧遭受威胁生命的热浪袭击。
也就是说,到本世纪末,华北平原将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2070年,按照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这届父母的孩子应该仍健在人世,孙子也正值壮年。
即使不是为了全人类,而仅仅为了我们的孩子在数十年后依旧能生活在富饶舒适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并呵护给予生命的每一寸土地。
比如,不乱丢垃圾、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比如,通过阅读让孩子了解土地对于每个人、每个生命的重要性。

作者:阿福(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