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游巴黎
今年北京电影节期间,观看了3部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按观影顺序分别是《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阿涅丝·瓦尔达)《四百击》(特吕弗)《筋疲力尽》(戈达尔),这3部电影都是法国新浪潮开山立派级的导演代表作。
我当然无法从电影的技术和艺术上提出更多的解读,因为关于这3部电影的解读已经太多了,再写难免落入窠臼。我只想跟着电影来一场法国巴黎之旅。
这些电影均拍摄于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期间,在新浪潮电影导演的镜头下,那时代的巴黎极具魅力。今天就跟着这些电影,来一睹巴黎这个时尚浪漫之都的风采吧。
巴黎的咖啡馆
世界上有无数的咖啡馆,但恐怕没有比巴黎的咖啡馆更让人好奇和神往的了。巴黎的咖啡馆在无数文学作品中呈现过,就算我们不熟悉艺术史,但拜国内房地产业所赐,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左岸”之类的名词。
所谓“左岸”,指的就是巴黎塞纳河左岸。曾经,巴黎的艺术家习惯聚集在左岸一系列咖啡馆中,互相交流创作。这其中最著名的一家就是花神咖啡馆。在1940-1960年代左右,一大批艺术家、哲学家聚集在这家咖啡馆里谈天说地,为后人留下许多佳话。
据说毕加索曾在咖啡馆的玻璃上作画,波伏娃和萨特这一对伉俪分别在此创作出《第二性》与《存在与虚无》,就连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都是讲述现代美国青年在花神咖啡馆的穿越故事。

由此可见,巴黎的咖啡馆在法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新浪潮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电影里女主角两次走进咖啡馆里,在咖啡馆里表露了不同心情。这部电影里的咖啡馆更热闹熙攘一些,这种形形色色,让女主感受到焦虑,也让她感受到真实的生活。

到了电影《精疲力尽》里,咖啡馆则更为平民化,既可以是街头的早餐店,也可以是楼顶露台上的新书发布会现场,或者是夜晚鱼龙混杂的社交场所,这些遍布于巴黎的咖啡馆仿佛是巴黎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平平常常中多少故事隐藏其中。

在著名的“话痨”文艺名片《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男主在咖啡馆里对着女主角一诉别后衷肠。我至今仍一厢情愿的认为陈奕迅的名曲《好久不见》就是参照男主角的这段台词和表演而写出来的(当然并不是),意象太贴合了。

巴黎的街道
街道是一个城市最显而易见的名片。电影中的巴黎当然不缺少那些典型欧式风情的街道。去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的街道是呈放射状分别的,而圆心就是凯旋门。凯旋门作为巴黎的标志,在电影中也是常客。《精疲力尽》中也曾出现过凯旋门,在这辉煌的建筑下,男女主角那种奇特的爱情,似乎也有了别样的意义。

离开凯旋门,电影中的法国普通街道同样是值得细看和游览的。如果你看过《四百击》就一定不会忘记电影中那个体育老师带着学生外出跑步的长镜头。
在高空俯拍下,学生队列每经过一个街口就会逃走几个学生,以至最后只剩了老师在空等着红绿灯。
这一路上,观众可以看到那时法国街道场景,街上有什么设施和店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展现出来了。

香榭丽舍大街,这条全世界最著名的大街,当然不会在巴黎的电影里缺席。
《精疲力尽》的男女主并肩在香榭丽舍街上卖报纸的镜头开启了二人的故事,而后半段男女主角携手并肩穿过一条小巷子,来到香榭丽舍大街却正遇到警察,正是电影高潮部分的来临。香榭丽舍大街是男女主人公命运转折之地。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女主就医的医院也是在香榭丽舍大街附近。

但这部电影里更精彩的是女主一个人走过的大大小小的无名街道,在这些街道中女主见到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人和事,这些都让她感到不适和不安全。


巴黎的广场和公园
香榭丽舍大街的中间就是协和广场,著名的方尖碑就坐落在那里。和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不同,协和广场其实就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虽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但却见证了法国太多历史烟云,由此和凯旋门一样,成为法国历史的象征。

《精疲力尽》中男女主在逃亡中也不忘欣赏夜色中美丽的协和广场,可知法国人对于协和广场的感情。

四百击》中小男主饥肠辘辘的在巴黎冬夜的街上游荡,凌晨用结冰的喷泉水洗脸的场景更是给我们展现了巴黎广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


与广场相类似的是公园。法国的公园和国内也不同,没有太多人工修建的痕迹,其实和公共绿地差不多。
在《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里,本来烦躁不安女主的命运发生转折的地方是在巴黎的公园,在这里她遇到了能让她有勇气面对命运的年轻士兵。

当然巴黎作为浪漫之都,除了塞纳河左岸艺术区,还有以爱情和浪漫而著称的蒙马特高地。
《精疲力尽》里,女主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写作的大学生,在需要找过夜的地方时,首先就是蒙马特高地。
蒙马特高地作为《红磨坊》故事的发生地,早就声名在外了。
到了《天使爱美丽》里,导演干脆把故事主线设在蒙马特,那个著名的旋转木马不知是击中过多少女孩子的少女心。

巴黎铁塔
巴黎铁塔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巴黎和法国的象征,也是著名的时尚Icon这座塔在巴黎电影中怎么能少的了呢?它高耸入云,在巴黎多个地区都可以看到,所以巴黎铁塔当然是电影中的常客。
《精疲力尽》和《四百击》中都有入镜,其他的电影中更是数不胜数。也许是这个塔太过有名,许多年后在亚洲的日本东京,竟然建了一座和它几乎一模一样的东京塔。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爱情的象征和巴黎人的精神家园,当然也会在新浪潮电影中出现。《精疲力尽》中男主看报纸等女主的地方就在巴黎圣母院附近。虽然是黑白远景,但建筑的宏大雄伟还是远远的扑面而来。

那一年是1959年,到了2012年,巴黎圣母院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还是在《爱在日落黄昏时》男女主坐着游船欣赏巴黎市区。
黄昏时的巴黎照例天色明亮,微风吹拂着女主的头发和衣襟,但他俩讨论的问题显然更加哲学化。


时光到了2019年,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电影作为伟大发明的意义再次让人唏嘘感叹。 但巴黎黄昏之美不只有巴黎圣母院。
依然是日落黄昏时,依然是街头的邂逅,巴黎也许这个时候最浪漫,再往前穿越50年也依然如是。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最后女主坐着电车去医院,傍晚6点半的巴黎依然天色明亮,微风同样吹佛着女主的头发和披肩,电车一路经过巴黎的各种美景,人们上车又下车。
在这样的走走停停中,巴黎就这样鲜活了起来。
观众跟着女主,心情也被这生动鲜活带动起来,先前积累起来的烦躁不安,仿佛都随风而去了。一种轻松的,真实的生活即将到来了。

也许生动活泼就是巴黎的风情也说不定呢,但又有谁概括的准呢?
想去就去吧,不要犹豫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