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自己的勇气?
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在抱怨些什么?一直跟自己过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
回首一下过去,大概自少年时代我便更加速地冲入了“他人的地狱”,更加义无反顾,更加坚定这个执念:我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我了不起……或许至少,我是不与众不同的。

于是那些不堪回首傻到家的作为与令自己后悔不已的抉择纷至沓来……
我想我是个惯性很大的人吧!是固执自卑自傲等各种偏激因素的结合体吧,同时我还极其擅长为自己的所为所想做出解释,使它变得合乎情理。至少,这让自己对那些失败释怀一些……
逃避,逃避,逃走。
懦弱,懦弱,惯性。
不合理量变终于成了离了谱质变,我已休学两年,而今年9月份是我唯一再去拿到本科学历的机会。我的头脑已变得迟钝犹豫,体重也从150到了170(183cm),情绪变得很不稳定,社交状况更是极度糟糕……

目前唯一在真正支持我的,只有早已各走各路的父亲和母亲,我总想把导致自己摔到的原因归咎于原生家庭:性格,思想,格局。是有很大影响,但我其实明白这无比徒劳,且只能让他们感到愤怒与无奈。
或许能救我的,只有我吧。

很长时间的思维缺乏逻辑与理性,经常想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但发现出来的支离破碎又死板无趣的言语是那么令他人感到尴尬和令我对自己更加失望。
最近稍稍振奋了一些。试试写点什么吧, 应该对我的世界有点帮助。
昨天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前一丢丢,触动挺大的,我想一本正经地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日本作家岸见一郎以阿德勒心理学为根基来讨论获取幸福的原理,用“目的论”来解释人的行为和情绪。比如一个讨厌社交的人总认为自己有很多令他人讨厌的特质,自卑地待在自己的封闭世界,偶尔接触外界场合立即变得焦虑不安,是因为他只有把自己那些特质挖掘放大再利用,才能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和关心他的人,不去与他人接触,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与此同理的愤怒、悲观、嫉妒、羡慕等所有负面情绪皆是为了逃避改变现有状态可能带来的恐惧感与不安感。人总是在为自己的无意识设立的目的寻求办法,不言而喻一般这样的目的总是逃避的,而往往这时候的人是最聪明最会利用既有资源的……讽刺!
此外,此书对心理创伤这一事物进行颠覆性的否定,其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对现在的够不成任何影响”的说法最有概括性,过去之所以可以被现在提及,是因为人自身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豁,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很耐人寻味啊!
自怨自艾,抱怨过去,画地为牢,是为了避免不安,达成可以继续保持现状--虽然不满但是不用多努力的目的……
坚持原因论将把你拽到虚无的回旋道。
坚持目的论帮助你认清自己。
我……
先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