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地图
查看话题 >我眼中的故宫(帝王的孤独)
想写故宫很久了,但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表达我对她情感的千万分之一。最近看《上新了 故宫》感受更是如此。在我心里,她不仅是砖瓦城墙大宫殿,更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灵魂。
穿过午门,走过金水桥,马上会被那宏伟的太和殿震撼,他犹如天上宫阙,直入云霄,但越是至高无上背后就越是清冷孤独。


在这将近六百年的时间里,这里只住过两户人家,一户姓朱,另一户姓爱新觉罗。
自古以来,人们常叹被宫墙锁住的红颜,但被宫墙锁住的何止是宫女嫔妃,更是那从出生就注定孤独的王子皇孙,生在帝王家,再谈亲情那便是奢望,从燕王朱棣向侄儿朱允炆发动靖难之变,到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弟弟上位,后哥哥重返朝堂又将弟弟囚禁致死,再到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谁和谁又不是骨肉至亲呢,谁又饶过了谁。
坐在那至高无上的宝座上,谁的内心又曾有过片刻的安宁?只有不停的奋斗,不停的用功。康熙皇帝就是这样,他也是明清两代皇帝中最让我敬佩的人。
我总是能想起电视剧里黑暗中白纱灯下犯困的小玄烨,四点就起床读书,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顺治帝的一生都厌恶当皇帝,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都不能凡事自己做主,董鄂妃去世后更是一蹶不振,留下了巨大的责任和重担,危难关头,孝庄太后扶持8岁的玄烨登基,当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朝廷内有鳌拜独揽大权,外有三藩作乱,民间尚有反清复明呼声不断,这每一件事稍有不慎都会万劫不复。再到后来收台湾,平准格尔,他已从一位少年天子成长为一代英明的君王。他的一生殚精竭虑,没有丝毫的懈怠和不甘,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比起康熙帝,同样勤奋的明崇祯皇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错就错在他生错了时代,生在了气数将近的明末,他仰天长叹的那句“百官误我”何等无奈悲凉,最后自缢于煤山,随行只有一名太监。

《上新了 故宫》有一期是介绍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宁寿宫花园,那是他心中的乌托邦。
乾隆晚年禅位之后便住进了皇极殿,并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秘密花园,最精华部分是符望阁和倦勤斋。迷楼一般的符望阁里的双面钟和双面镜,无不体现出乾隆的双面人格,一方面他是君临天下的皇上,另一方面他是向往自由的文人墨客。乾隆一生六巡江南,足以看出他对江南的钟情,最后他索性将整个江南风光搬入了他的后花园,设计出了倦勤斋,整个房间犹如走进一幅江南画卷,绘画与实景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亦幻亦真的江南景致。整个设计他都亲自参与,此时此刻他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
目前倦勤斋和符望阁并未对外开放。


乾隆是一位性情中人,一生钟爱富察皇后,同时他也喜欢设计、写诗、书法,并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如果生活在现代他一定是一位被无数少女追求的文艺青年。
相比当皇上,他更渴望诗和远方,他是皇上,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但同样因为他是皇上,他一生都不能摆脱他法定的身份,他想要的自由是他永远无法真正实现的梦。
乾隆的一生兢兢业业,自命十全老人,创下了康乾盛世,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那就是闭关锁国了,正当欧洲国家如火如荼的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国家却关上了国门,固步自封,从此大清王朝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今天的我们无法理解当时清政府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闭关锁国,或许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亦是无奈之举。

另一位让我痛心无比的皇帝便是末代皇帝溥仪了,他是皇宫中的零零后,真正热爱新鲜事物热爱自由的人却被囚禁了一生,他的一生都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溥仪三岁的时候在惊恐和寒冷的环境中哭着叫着当上了皇帝,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隆裕皇太后颁布宣统皇帝退位诏书,虽然有优待皇室成员的条件,但他已经不能走到前廷,也限制了出入宫门的自由,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皇宫。后来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宣布投降后,溥仪被押回国在战犯管理所进行劳动改造,十年后成了一个自由的中国公民。
他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后,当他买票回到故宫博物院已是物是人非,他老泪纵横,他的这一生恍若三生三世。


故宫让我们痴迷的除了她的历史故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她的文物了。抗战期间,为了保护国家文脉,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一场长达25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文物南迁,南迁的文物有一万九千余件,经历了无数场浩劫,1950年开始,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这次南迁经历了25年,辗转上万公里,波及十余省,缔造了人类文物保护史的奇迹。国难当中,我们护住了文物就是护住了中华文脉,是无数故宫人的坚守才使中华文脉得以传承。


今天,再次走进紫禁城,看着那白玉石栏杆,李煜的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直在我脑海中不停循环,世事无常,曾经痛恨满清鞑子抢我汉室江山的情感已不再那么强烈,历史还在不断前进,就让一切都随风飘散吧。


岁月无声,宫阙无言,故宫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的瑰宝和秘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