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半月谈
正式工作后三年的第一次出差。
这次出差机会始于春节后上班第一周,老板发邮件给全组,有两个出差机会自愿报名,一个惯例去德国Waldorf,一个去印度Bangalore。看了邮件内容和自己做的topic毫无关系,所以没回复邮件报名,半个小时后老板又发邮件说德国名额已慢,印度还有机会,出于“不能让老板尴尬”的一点小念头,外加年初说好要多尝试多争取机会,就回复邮件报名了。报完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去,好在心大也没真正担心,甚至一直抵达印度都没觉得害怕。一直到第一次季度TALK都没有通过中央审批,老板还拿自身经历安慰我,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出差审批通过的邮件。
这次机会算不上积极争取,更像课堂上一次举手,都称不上踊跃,但好过没有。后来再想,觉得工作里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不用考虑太多是否qualify,能不能完成,先积极申请再说。manager自然会审批适不适合,对于自己来说,有机会锻炼和展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学生时代没在自我锻炼上做足功课,工作后,趁着在外企和在简单真诚技术出身的manager手下,赶紧锻炼。
3.15收到审批成功的邮件,和对方team manager发邮件商量时间。当时还和LZ热火朝天地dating,考虑他六月份生日,又不想端午出差,最后订了六月下半月。现在再看,觉得有点可笑,某些事情上没必要那么思前想后的。两人关系就是一时一变如北京夏日天气,无法相信天气预报,在包里塞把雨伞也不算错,不过没落雨就只落得背包沉了一路。
着手准备出差的签证酒店机票,在项目沟通会议上听到一位女生提问,也是去Bangalore,赶紧lync上say hi,后来酒店费用方面出问题,幸好有这么个同事,改订和她一样的酒店。主动联系人这点受LZ潜移默化影响,还是变化挺大的,无论如何都很感谢他。
从零经验的出差小白,过程中自觉准备流程文档给后人。对出差目的一无所知,问manager和更高层manager,不断问问题,在help portal上搜资料,从一无所知到越来越明晰,发现自己的确是task-orianted 类型,有需求才会去了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态在早期工作学习里真是害人。
北京到班加罗尔没有直飞,需要转机,体验了传说中的阿联酋航空,经济舱和美国航空相比座位空间餐食水平都持平。总体来说还是空客A380这类大飞机平稳很多,小飞机受驾驶技术和气流颠簸影响很大。
到班加罗尔机场持打印在A4纸的E-visa和护照,在海关柜台过关,基本没有问题,问哪家公司和有无business card,告诉在行李里也说没问题。周日晚上7点半左右,海关开放四到五个柜台,只需等候一到两人,相比本国人过海关要快很多。
出机场后,提前预定好酒店的pick-up service在门口等。三十度左右,有小雨,空气明显是南方靠海湿润,司机小哥印度口音比想象中好很多,反倒是觉得自己词汇量不太够。机场刚出来的高速路还很畅通,大概三四车道,路两边都在建设,修楼修路,灯光不够亮。晚上马路还灯火通明人气旺盛的真的只在中国,记忆里总有去华北电力大学自主招生,从武汉火车站乘火车那晚,路上的高速路灯连绵不断的画面。
等到市区开始堵车,路边开始出现破败的小店,很多人聚集的卫生环境堪忧的小摊,双车道,中间是修高架桥的工地,晚上酒店也依旧作业。从机场到whitefield路,三十公里大概一个小时。酒店和商场都要安检。班加罗尔几乎处处修路,5km路程开车不堵车只要10mins,堵车就40mins不止。
早餐时段很多人吃路边小摊,塑胶盘上垫芭蕉叶,再有dosa和米饭,右手抓。
印度同事中午吃饭聊天也是各种八卦,包括某个年轻姑娘怎么还没结婚,某个同事到底结婚没有,组里十个人,除了一个闷闷的geek妹子,其他都是已婚人士。某个工作日和酒店的司机小哥Vinod在下班路上闲聊,聊到婚恋话题,他说印度一般都是生2-3个,如果第一二个是女孩,就会生第三个儿子,如果第一个是儿子,第二个生女儿就结束了。但如果是穆斯林则会不停生,生7、8个,也不给资源,让小孩自己养活自己,他也无法接受。法定结婚年龄是18岁,普遍21岁结婚。
周一按office hour来公司,contact person的电话打不通,幸好存了skype上的截图,有工位和building信息,由保安领着进来。9点20左右终于来人,十点左右team leader来了介绍一下,manager到下午三四点来才。正式工作时间朝九晚五,但一般同事都是九点半以后才来,10点50例会,中午一点左右吃饭,吃完饭不午休,一直闲聊到两三点,下午四点左右茶水间很多同事玩台球国际象棋和聊天,五点之前提前走也很常见。班加罗尔比北京慢2.5小时,所以适合联系印度同事的时间是北京时间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半,下午4点半到6点半。
相比北京自己组不断给印度小姐姐发MR,各个角度介绍topic,我在印度交流真是天壤之别。第一周只给印度负责同事informally地介绍了30mins的内容。提问题被推说这周太忙,下周会再安排会议给我系统介绍。周五team outing manager也完全不告知,是组里每天一起吃饭的年轻妹子在前一天午饭时间告诉我,说第二天我可以不用来office,当时瞬间觉得很生气,相比去德国和北京,生活上,我没有得到想象中生活上的热情邀请。工作上,似乎印度组对我们组做的东西也不感兴趣,不主动提供资料,不积极安排会议,全靠我自己在网上寻找public资料,处境尴尬。
从生气里缓过来,还是觉得即使不能促成合作,也要介绍得更多,不能因为不受重视就撒手不管。自己做好功课,趁还有人可以问,抓紧问单个同事概念。多从hight level想事情。
第一周前四天,也很充实,准备product level介绍cfin,系统看了不少文档和介绍,应该能deliver时长30mins的overview,technical上对使用的其他组的产品,也有更全面的了解,即使不是我们负责的;function上对cfin和cproc从产品概念上更清楚。finnace更抽象,理解使用有门槛,对accounting知识专有要求,procurement不用专业知识,流程更清晰,更容易展现和学习。另外还了解了一点sap通用的基础知识,在此之前对这些概念毫无系统认知。前两天听Bastian的介绍视频,觉得即使是他pre水平和sales比还是差远了。
第二周数次找arch要相关技术文档,被拖到最后一天,幸好找了其他印度小姐姐,愿意给详细的解释。最后在周五的下午给印度manager做pre,比之前自己预演的都顺利,也更流利。当然对方对我讲的主题并不多感兴趣,提问题都是边边角角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做的毫无关系。这是和对方角色定位不同所导致的,在其他讲演说,被提到答不出来的问题也是很常见,要习惯。
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物业清洁女工常常聚在卫生间里聊天,其中一位甚至有一个化妆包,有一次撞见她在卫生间用洗面奶,后续还上了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