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如何对自己进行审美再教育?
查看话题 >我的审美曲折改变的路线
我和大多数中国小孩子一样,成长在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里,受着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我喜欢画画,包含但不仅限于素描、蜡笔、水彩笔、水粉、水彩、国画、版画、黑板画、漫画等等。但直到我出国以前,我都觉得我根本不知道画画和审美是怎么一回事。
最开始,我的审美在于随大流,接受并模仿周围人的穿衣风格、喜欢的线条、色彩,这是社会主义审美的特征,它崇尚审美的高度一致性,减少离经叛道的异端,和尽可能多的人保持一致。
慢慢地,这种审美令我感受到枯燥和乏味,这大概是上了中学以后才产生的。我开始喜欢和追求无论从绘画、音乐、诗歌、文学上都充满叛逆色彩的艺术。但这个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对某些叛逆的追求实际上追求的是和自己一样年纪渴望叛逆的状态而并不是在打破那个审美的枷锁去重新思考。
上了大学之后我开始喜欢思辨,这导致我长期主观唯心,这个时候的审美观念很开放,但很不好的一点是我一直在肯定审美的主观性,而这一点其实对于审美本身的追求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你看一幅画好看他看一幅画不好看,如果在肯定主观性的条件下一方面无法对这幅画正常完成审美过程也对整个美学观念的建立毫无用处。
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准备去法国留学,学习法语的同时我在看黑格尔的美学,这本书非常晦涩难懂,里面的句子冗长而枯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帮我建立了对美学和审美客观性的认知。我开始觉察到美也不见得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美和审美都是哲学性的形而上的超验的和绝对的。
到了法国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有无数我的文化、教育、成长背景带给我的所不能逾越的审美框架,而我在学习中一点一点在去剔除这些东西。我觉得学习戏剧在这一点上对我帮助极其大,当时教我的老师是结合了斯特拉斯堡教学法和方法派的训练方法进行身体训练,但是在意识上她又鼓励大家摆脱那些方法派的东西,一段时间的体验后整个人都是焕发新生的。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天早上起来,街道和建筑,每天见到的同学,感觉都像陌生人。这使得我在欣赏一个作品前会首先用婴儿的感知力先体会表层的能量,然后再尝试去艺术的那个时代和处境了解创作的萌芽,最后再把这些感受综合起来,当然完整的过程是综合、分析然后再综合、再分析,反反复复会发现很多以前很武断的或者那种受自身认知局限的审美偏见在逐渐消失。
其实审美最大瓶颈是审美隔离,因为地理、文化、语言、历史的限制导致的审美区间的隔离,这会使得审美不再有趣,美也不再具备颠覆性和创造力。简而言之,见过感受过越多的美,越是愿意打破自己的审美局限就越能获得绝对的审美能力,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大多数审美狭隘的人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