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6月15日至9月1日,位于北京市958艺术区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作品选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
103幅毕加索真迹,开启我五个小时的精神享受之旅,这些作品包括他一生绘画创作的所有历程,包括引领世界潮流的立体主义与拼贴画。
1我是毕加索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自画像,充满了冷血调。他使用暗绿色的的背景,给自己穿上沉重黑色大衣,大衣上和梵高自画像同样位置的纽扣,还画上梵高的胡子,可见毕加索多推崇,喜爱梵高。

《赛乐丝丁娜》也是蓝色时期的作品。这是取材于文学名著《唐吉诃德》里的人物,同时也来源现实生活中一位老鸨的形象。大家注意看这位妇人的眼睛,左眼锐利有神,体现人物坚毅、精干、洞察一切的性格特征,而右眼几乎全瞎,茫然空洞,这恰体现了人人都有的盲点,无论多么饱经世故,洞察人情,人无一不是没有盲点的。

这副创作于1906年的自画像,体现了毕加索简化形式与对空间的探索。毕加索将自己画成脖子特别粗壮,身体也好壮实。胳膊贴着身体,显得更粗壮,隐约可见胸前一些体毛,这些细节都传达出毕加索希望男人强壮有力,拥有雄狮般的壮美体魄,更强健的生活着。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有《弹曼陀林的男子》,这是其中的一张。经过面与面之间抽象的解构、重组与物体运用符号代表之后,很难看懂图中的曼陀林与男子,需要仔细辨认,揣摩。不过我觉得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关键能否在第一眼看到时感受到这幅画作带来的震撼,是否体会到美感。

《持烟斗的男子》作于1916年春,毕加索用印度花布玩拼贴,同时运用了立体主义的风格。

这幅创作于晚年离世前不久的自画像,初看一眼感觉像梵高的自画像,没错,毕加索给自己画上了梵高的帽子。他的左手拿着画笔,一副愉快投入绘画的姿态。他的左眼与右眼不一样大,毕加索画人物时都不喜欢一眼一板,常出现两只眼睛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他嘴角微微上扬,像在微笑,他似乎在回顾一生的创作生涯,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画家,他的梦想实现了,他画上梵高的帽子。回顾自己的绘画生涯,他似乎挺满意,挺得意自己的创作。可是不是就没有遗憾了呢,似乎又不是,光照进来,左脸充满阴影。
2“没有风格的画家”
毕加索说:“从根本上看,我也许是一个没有风格的画家。风格这种东西,通常将艺术家年复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限定在同一个视角、技术和程式里……我变化与移动得太快。你看到的是此刻的我,而这个我已经改变了,去到了别的地方。我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风格。”毕加索并不屑于模仿,即使技艺很精湛。模仿在他学徒时期的确存在过,但成年后很快他便找到自己的风格,创造力惊人,风格多变,引领了美术界的革新。
3创作改变不了人性
创作者有创作驾驭一个艺术项目的能力,难道他就完美了吗?但是丢弃孩子的文艺家大有人在。卢梭就不抚养孩子,虽然他认为他的妻子没有能力把孩子养好才送育婴堂。毕加索晚年不理自己的儿孙,因为看见他们,使他想到自己的衰老,他宁可看到儿子死。这样的话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家,并不奇怪。正是太顾及自己的感受,才忽略了别人的感受。选择画画或写作是生活的重心,不能把时间留给世俗,那么,为什么要生育呢。生育算尽了人类繁衍的任务,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一定尽好父母的责任。
那么,在文艺上的成就并不代表了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与完美。如此,我们似乎不必去仰望所谓的艺术家了,而更该欣赏瞻仰他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