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封三代少师的名誉或是其三代真有丰功伟绩?>
<是封三代少师的名誉或是其三代真有丰功伟绩?>
石肯十三世孙(巷口房)梁储太师直系上三代,是其在正德1515年接任首辅后,于正德十四年(1519)正德皇封赠其上三代为少师的名誉: 十世:楚材公,是梁储之曾祖父。生1368年,终1402年,年35岁。 于正德十四年(1519)以曾孙储赠:少师。 十一世:直清公,是梁储之祖父。生于1394年,终1427年,年34岁。 于正德五年(1510)以孙储赠:大学士。 于正德十四年(1519)以孙储赠:少师。 十二世:祖顺,号迟菴,是梁储之父。生于1419年,终1487年二月廿二日,寿69岁。 于成化廿一年(1485)以子储赠:翰林院编修。 于正德十四年(1519)以子储赠:少师。 (按):根据梁储太师上三代的生终年及其族史与县史等,生前都无做什么官职,只是根据梁储的官职按明朝礼制而同时封赠其上三代"少师”荣耀而已,何以见得其三代少师具有丰功伟绩呢? 封赠是受者为荣,也是家族的荣耀,以遂其感激思报之忱而巳!于1560年后纪念巷口房之祖创建名为<三代少师祠>在石肯墟(现石肯卫生院位置)。另于1532年前已建成纪念梁储太师之<文康公祠>在于广州长塘街。 梁储官宦的履历: 于成化十四年(1478)中进士开始做七品官:翰林院编修。于成化廿三年(1487)升:任编修兼司经局校书,陪侍读;此年正月其母,二月其父相继去世,居家守孝三年至服滿于弘治四年(1491)擢本院侍讲(同年正德太子出生,侍讲老师之一),委派他修<宪宗实录>,后改任司经局洗马,期间主考顺天乡试。于弘治九年(1496)任洗马兼本院侍讲,1498年主考应天乡试:唐伯虎被选拨第一名,解元;年冬奉命充正使往封安南國王等外交,后回朝复命迁本院翰林学士,1501年主持乡试。弘治十六年(1503)修<会典>,进少詹事兼学士,不久迁吏部右侍郎(三品)。正德元年(1506)任<孝宗实录>付总纂,是冬迁左侍郎,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 (按评):1506年是15岁的正德皇登基年,正德的老师是有多名的。梁储此年还未升至大学士(大学士也分等级),未进内阁参政,梁储当时官微而正德皇已有15岁:这何来民间传说中之梁储是抱太子登基而扶政?另嘉靖皇于1522年也是15岁登基的,当时众大臣忙于此事,见梁储已年迈而用激将法派其做轻差使去迎接嘉靖皇而已。同年后见梁储已辞官。这两次登基事的前与后:前正德登基梁储的官级微和后因嘉靖皇要立祖礼而要辞去阻碍的老臣。这何以见得梁储是抱太子登基呢? (续履历)正德三年(1508)梁储为会试主考官。时值宦官刘谨乱政,梁储不附会被降职为右侍郎,完成<孝宗实录>后于1509年被调去任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闲职。正德五年(1510)刘谨伏诛,梁储复官回北京报到,进升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二品),进入内阁参政。正德七年(1512):流寇平,封赠:镇国将军,加恩升太子少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从一品),荫锦衣卫世袭,改荫:尚宝丞,中书舍人,国子生等。 (注:荫锦衣卫世袭是属以祖八世云靖公的軍籍,是要选其后人世袭从军锦衣卫的)。 (续履历)正德1514年梁储再任会试主考官。正德十年(1515)因首辅杨廷和服丧,梁储接任首辅(正一品)…后因正德皇贪玩多次外出而有追逐等事…… 在1522年之此年又是遇15岁嘉靖皇登基后为大礼之封皇父的事件与多位老臣的守旧而辞退。 (乡情:)此年梁储致政南返至去世的退休六年间,也不见其为家乡的石肯祖祠而再倡建;而石肯惟再过了三十多年于1560年的家乡同族各房之众为创建“石肯五岭名家总祠”出钱出力捐田地等,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艰辛合力于1604年礼成屹立在石肯直涌村,昭穆于世。正如“石肯总谱”记载梁储其曾孙绍曾少傅公所讲:每恨其曾祖父文康公致政六年,不能创建宗祠,最为闕典。 (按评)梁储等忠臣为國鞠躬尽瘁,多次追逐叩劝正德皇回朝。按明史方志等是无记载梁储与正德皇去五岭之外广东石肯游玩的,何来五岭名家总祠是赠给梁储为官邸呢?如果真有此事,那国史县志等就不会记载梁储为忠臣了。另又何要过了三十几年后:石肯同族发起创建的“石肯祖祠”捐地捐钱出力为追立恭奉石肯一世祖拱公谓五岭名家梁氏发祥之元祖呢! 唉!历史必须要有根有据而引证才有接近真实的!梁储官至极品和其他有中功名的名家都是族人学习的榜样!但又为何偏有其后的个别人意淫曲解乱编故事,目的何在?是想功高盖主?以讹传讹之喧嚣误导同族:“去沙湾拜梁储”?又歪解“赠太师墳禁”,什么五岭名家总祠是“纪念梁储之祠,官邸”等?及另<梁任家谱>篡改了“八世祖丛善公是明太祖以罪由晋江发配广州,又多了个成为入五岭之石肯始祖”?这样误导同族,拢乱祖源昭穆,真是大逆不道! 封赠与荫袭等是按宋明朝的礼制: 1)做官有十年左右的,即可赠封自己父辈官名的名誉。 2)另在朝做一,二品京官的父辈,考满著绩的,始荫一子:可去做公职(即现在官二代或进入父母所在事业单位内工作,是不用考取功名的)。 至于正德七年(1512)以梁储荫袭子有: 1,次摅(另民间传奇之别名为梁三癫): 是梁储之长子,生于1477年,终1525年,年49岁。于弘历间1500年左右以祖职世袭授锦衣卫,后任职百户官至升广东都指挥佥事,于1525年去世时以父储加赠"镇国将军"(注:梁储去世是嘉靖1527年)。 (按):于1514年次摅在职间:有关杨氏二百多人囗灭门惨案,而流放广西。而未任职之前,其民间盛传的按其花名:"三癫″的官二代,可想而知。此石肯可能不想讲,是为隐丑。反观现在外面的同姓之男女长佬等讲起来是有纹有路,即另一个版本梁次摅在此任职之前已买官。乡人呼为梁三癫,只能花钱求仕,“输粟为锦衣卫冠带舍人”算是有了做官出身的一人。 梁储的子孙:基本是荫袭的,除了曾孙:绍曾是中举人外,其他人没有是科举出身的。 2,次揆:是梁储次子,生于1485终1531年,年48岁。 初荫:国子监生。于正德壬申1512年改荫:中书舍人。 3,次揭:是梁储三子,生于1488年,终正德七年(1512)二月初四,年25岁。 初荫:国子监生。赠太仓州判官。 4,次挹:是梁储四子,生1504年,终1566年,寿63岁。 以父储荫:中书舍人。 5,钧甫:梁储五子,生1504年终1529年,年26岁。 以父储荫:尚宝司丞。 (顺德县志载)荫袭还有: 1梁敷:是次摅之长子,生1507年终1531年,年25岁。 以父次摅荫:指挥佥事。 2,梁纯:是梁敷之子,生于1528年终1567年,年40岁。 以祖次摅荫:指挥佥事。 3,梁孜:是次摅次子,生1519年终1573年,享55岁。 以祖储荫:中书舍人。官:礼部主事。 4,梁宸:次揭之子,生1507年终1538年,年32岁。因其父次揭,当年(1512)去世未授改荫,惟以父传荫:中书舍人(与伦文叙之女蒂结)。 5,梁钦:是次挹次子,生1538年终1602年,寿65岁。 以祖储荫:中书舍人。官:礼部主事。 6,梁敕:是钧甫之长子,生于1524年终1575年,亨51岁。 以祖储荫:尚宝司丞。官:太常寺卿。 (以上是封赠与荫袭的情况。) 从梁储太师于嘉靖元年(1522)辞官归广居住广州,其后人至1644年清兵广州大屠杀止,居住广州已有122年。 此期间只有其后之曾孙:十六世绍曾公于明嘉靖1549年中举人,也知礼而不忘宗,重念本源于1558年由省城回乡倡建八世祖云靖公祠,但健康不佳次年病世,年32岁;后此2亩山地改建为恭奉巷口房祖之<三代少师祠>。家乡族人不忘其绍曾少辅公为家乡仁孝之举而义捐其神位祀于五岭名家梁氏大宗祠内。提醒游离荡子或富贵逼人:木本梃干叶茂之常有思之源。否以其三年不知稼穑,十年不知宗族也。要是离乡别井也不能忘根! 除了梁储为国之外,其也有为议修总谱、议建石肯祖祠、修祭五世祖坟等而出力(注:总谱记载家乡族人于1514年和1583年的两次都有修辑:之材、自牧两公坟墓)及其曾孙:绍曾少辅公中功名后还有仁孝之举,其孙梁孜以祖储荫:中书舍人,官:礼部主事,与进士梁有誉等诗人游于诗词画意外,还修集了祖父<郁洲遗稿>十册及编辑其祖履历官迹等(见顺德县志)。其他的后人多数优闲而不思进取,以收租度日。 另从明朝后期至今的喧嚣以讹传讹误导族人的:以点盖面扰乱祖源昭穆的有之,而迕逆篡改族史乱宗的有之,自以为名人之后不可一世而挑起族人不和的有之。 这总总何以见得三代少师有丰功伟绩呢? 只能按“石肯总谱”述之:梁储为国忘家。家教不严! 如果有似宋丞相范仲淹为家乡建设义助乡亲的,有似明状元伦文叙父子四进士的,有明会元霍滔为家乡兄弟捐教的,有梁启超教育儿女一门多院士的,也按清曾國藩240个子孙后代中是无一个败家子的。他们传家的兴旺正是由家族恪守孝之道,使得其同族在浮沉社会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國大义前有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家族的长远发展。(格言联璧)有云: 勤俭,治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忠孝,传家之本。 但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有些人得势便猖狂,还有的普通人家却养出了“富二代”。唉! (资料来源:梁储父母墓志铭,石肯总谱,梁任梁储家谱,郁洲遗稿,明史县志,百家姓家训等)。 五岭名家始祖拱公传廿五代孙:石肯霍村房梁培根于2019年6月撰 转载<教子不严有梁储> 北庭小白杨 2017-05-09 15:40:13 梁储,广东佛山人,明朝中期名臣,正德年间一度出任台阁首辅,辅佐武宗治国有方,号称为官正派、敢于直谏、为民请命、一世清廉云云,被誉为“清白宰相”。但历史总是双面的,就在有人夸他“所居萧然,不事家产以遗子孙”的同时,也有人弹劾他家财丰厚,如果罚没入官,“可减天下财赋之半。”当然,说梁储有天下之半的财富显然不可能,但梁储也绝非家世清贫之人。只以下一个故事,就说明梁家所谓的“虽至极品而田园无所增置,”纯属子孙们誉美扯淡之词。 梁储自幼好学,科举中会试第一名,传胪二甲第一名,是饱读诗书的才士。可几个儿子却都不成器,没人因科举出身。长子梁次摅,乡人呼为梁三癫,只能花钱求仕,“输粟为锦衣卫冠带舍人。”算是有了做官的出身。正德四年(1509)兵部论广西柳、庆平贼功次,梁次摅夤缘冒功给查出来,结果给褫职处理。但之后又冒广东十三村之功,升为锦衣卫总旗一职,正德六年(1511)又升为锦衣卫百户。这厮在乡下,依仗在朝做大学士的老爹,一贯的嚣张跋扈,让人觉得早晚出事的节奏。果不其然,正德七年三月,也就是梁公子刚升锦衣卫百户不久,因为与南海县富豪杨端争田产,梁次摅搞出一件大新闻来。事情大略如下: 当时有南海县民谭观海,因为犯罪被杀,留下田产百余顷,陆续被当地富户杨端等人借故侵占。谭观海的儿子谭振痛恨家产被占,但身为罪犯家人,也不敢强行夺回,于是决定借势报复。他将这一百多顷地,分别投献给大学士梁储的儿子锦衣百户梁次摅,故罢职南京工部尚书戴缙的儿子戴仲朋,以及当地有权势的豪民欧阳元、李润成等人,甘愿送于他们做产业,而且在分割田产时,故意将杨端等人的部分田产也划入其中,自称是自家田地,一起送了人情。古代大地主常常借用权势以及可以免除赋役的特权,收纳他人投献的田产,和投献者分红享利。所以梁次摅、戴仲朋两个官二代也不以为意,开心收下转手就招来一群附近的瑶族佃户租了出去。杨端等人吃了哑巴亏,不敢跟当权的官二代们争,于是移怨到谭家身上,尤其是杨端,也是一方豪霸平素爱欺负人的主。于是就带着家丁佃户和谭氏械斗,杀死谭振及本族四人,杨、谭两家由此结下深仇,短时间内多次发生械斗。因为事情越闹越大,其他几位受献者害怕夜常梦多,于是私下谋划,竟然想将杨氏一族全部杀光,“以快其忿,且绝后患。”但众人虽然阴毒,却无实权,于是纷纷跑去找已经升任广东都司的梁次摅出面做主。梁次摅不愧傻缺,竟然一口揽下此事,于是派瑶民林闰,带领瑶民佃户,半夜持械突袭杨家,将杨家满门杀尽,“并杀其邻居异姓男女二百余人,” 总共杀死人口“几三百人,”之后更“焚其室庐,掳其财畜。” 将杨家居住一带抢掠一空。杨家一个妇人侥幸藏在池塘中,用栎刺自蔽才得以逃过一劫,事后跑去告官,冤情得以上达,于是科道交章劾奏梁储纵子杀人,由于凶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明廷不得不派出给事中刘禔、刑部郎中张大麟到广东,会同巡抚都御史林廷选、巡按御史高公韶一起审理此案。 经过会审,涉案者都说计划出于梁次摅,而梁次摅也承认了,于是官员上疏请严办梁次摅、戴仲朋二人。结果京城三法司议拟,左都御史陆完、刑部尚书张子麟等人在覆奏中声称,“仲明、次摅所犯,虽系从而不行,但情重律轻,难以常例处之。”于是在明知梁次摅、戴仲朋是主谋的情况下,却说他俩是“从而不行,” 是没有行动的从犯,只判次摅“发边卫立功,五年还职带俸差操”,仲朋“发南宁府编管”。而其他没背景的小混混们,欧阳元、李润成两个豪民被处“凌迟斩罪”,林闰等20名瑶民佃户被判“谋叛, 当籍没其家”。 这件案子从正德七年三月发生,一直到正德八年十一月才宣判,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一个“屠灭居民三十余家,烧毁二百余人村社为墟,生灵愤怨”的大案,最后只杀了几个替罪羊,真正的主谋“次摅辈竟免于死。”就因为当时的“守土之臣及执法之官,怵于权势,无有为冤民力争者。可慨也!”当时舆论都认为这是曲法庇护,引为恨事。负责查勘的官员徇私曲意,上疏陈述时寓意开脱,竭力声称梁家所招佃户都是瑶民,已经隐含脱罪之意,暗指梁次摅只是让瑶民教训杨氏,却想不到瑶民蛮夷兽性,直接屠灭杨家并无辜百姓数百人,并且四处抢掠破坏,所以林闰等瑶民打手最后都被以“谋叛”定罪。当时明人社会歧视瑶民,斥之为“猺人”,认为他们只会砍山流食,虽招租佃野性不改,所以酿成如此大祸。这些人的机灵花样全在这些文字细节中体现,潜移默化间从舆论上生生的将一场民间械斗搅和进了民族叛乱的范畴:民间械斗嘛,死几个人正常,死几百人太特么过分了,要严惩啊。不不,不是械斗,乃是野蛮猺人借机生事抢掠。哦哦,原来如此,那就没啥稀奇了,这帮野蛮人,就应该弄死不能惯着他们。 总之,能搞出弄死几百人的大械斗,事后又平安无事的梁次摅,算是将他爹那点所谓正直无私的阴德都败光了,搞得梁储也是时时刻刻更小心谨慎的做人,就怕被世人唾骂。作为梁氏长子,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已经是广州右卫指挥佥事的梁次摅,又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于广东都司佥书管事,这也是这个被民间传为梁三癫的傻缺达到的最高官职。因为梁储的治家不严、疏于管教,梁家家运在他之后是呈下滑趋势,他的其他四子、十一孙,大多不仕,做官也只是中书舍人、香山所千户一类的小官,书香起家,却失之宽纵,遗憾后世,实在令人惋惜。不过也多亏了梁次摅替老爹可劲儿的置地,这个清贫的宰相家,后代多靠祖上田产收租过日。“直到日本仔来之前,我们家族每年都还会到从化去收租。我爸爸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爷爷去收租。”于是靠着祖上福荫,后代坐享其成,而疏于功名了。 下图引证"梁储家谱"记载:五岭名家始祖拱公.字用之.号司户。 石肯入粤一世祖: 拱公:字用之.官号司户,是熙载.禹能公之次子,赐追立为石肯五岭名家梁氏之始祖,五岭名家总祠恭奉的神主,谓拱公祠:总堂号"丝纶堂"。 [附2]<石肯各祠堂的释义> 新建的石肯总祠题曰《梁氏大宗祠》总堂号:<丝纶堂>,恭祀梁氏鼻祖:康伯公;原巳毁的“五岭名家总祠″是恭祀石肯一至六世的祖公及部分出钱出力的各房祖和为家乡总祠建设的贤士;其总祠属下的分支各房立村后所创建的祠堂题曰:"某某梁公祠"。 1.分支石肯中村房祖:六世祖天秀公祠题曰《宣抚史梁公祠》。 2.分支石肯直涌村合共四房之祖:八世祖兼善公祠题曰《招讨史梁公祠》(已毁)。另还有部分九世房祖祠,小(宅)房祠等。 3.分支石肯霍村房九世开村祖祠题曰《封御史祠》。 4.分支石肯墟巷口房九世开村祖祠题曰《三代少师祠,或叫:会元祠》(已毁) ……等等 另各支村房祖至下的再分各小(宅)房祖或中功名的和有纪念贤士的小祠堂。 如:霍村房 1>霍村房(11世):虚舟梁(昉)公祠(中进士) 2>霍村房(12世):进斋梁公祠(中举人) 3>霍村房(12世)独励梁公祠(为家乡倡建总祠及修总谱出力或以孙:丛兴公中进士为荣誉的)(已毁)……等等。 如:巷口房 巷口房(13世)梁储太师辞官返广东后,梁储几兄弟及后人居住广州;其子孙建祠于在广州中山四路大(长)塘街之以纪念梁储的祠堂题曰《文康梁公祠》(已毁)。 ……等等。 五岭名家始祖拱公传廿五代孙石肯霍村房:梁培根整理,电13528956482
[附3] <引证资料的释义>: 石肯始祖:拱公世系图 石肯六世祖天觉公大房世系图 <顺德县志载>石肯九世祖支巷口房:封梁储祖十、十一、十二世之"三代少师"的简介。 (注)石肯支巷口房祖:九世思义公生于元朝1339年。 "三代少师″的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各墓穴的位置:1、广州龙眼洞,2、南海里水(顺德县志有载) 另原顺德县志记载:(13世)梁储之墓穴在番禺大夫山之屏山村附近。也因近代当地建105國道和商楼,于公元1998年迁葬于番禺沙湾石肯五世祖“梁自牧家族墓”内。 位置于番禺沙湾的<梁自牧家族墓>之立石是以广州市番禺区标示为文物保护单位。 石肯五世祖梁自牧公原座大型墓穴前位的右侧:于公元1998年新增安葬一穴是十三世梁储的墓穴。 此本是五世梁自牧家族墓,但梁储之后人而在网上乱篡改为“梁储祖墓和梁储家族墓”?想以功高盖主及清朝至今以乱编故事讹以传讹久而久之误导族人:梁储是石肯开基祖?这样喧宾奇主扰昭穆而乱宗! 引证1,以功高盖主逆老幼遵俾之昭穆而乱宗,误导石肯内外宗族:石肯是梁储开基吗? 引证2:<梁自牧家族墓>有立“赠太师坟禁”之地界碑石是表是此坟地范围是属石肯梁族祖坟所属地的范围。 但有其迕逆人咬字乱释文:“石肯只有一个太师是梁储”,此墓地界碑范围之属地是属于梁储本人的墓地?如果是这样属实,那五六七八世等诸位祖先属:先有十三世梁储才有其后而出世及终年后在此墓地安葬?那先有明朝才到元朝1325年之立石之逆行时间及年代吗?那岂不是五至八世等祖公又变为十三世梁储后裔之大逆不道! 此皇帝赐立的坟地界之碑石“赠太师坟禁”只不过此墓群范围是讲给百家姓众人听:梁储太师他的祖籍是属石肯梁府,表示:石肯外面的族物或外面百家姓书席等记载石肯的族事是利用梁储是名人可为石肯之代表,立“赠太师墳禁”的地界石文即是此坟地范围属于整个石肯梁族之祖墓地范围之释义。 引证3:至于论八世丛善.号云靖的资料是有误导成份:与自生终年及子的生年和族史国史等不附。 引证4:另<顺德县志>载“五岭名家在石肯堡,明正德间赠大学士梁储“祖”祠”。 为什么只写姓名之“梁储祖祠”,因<顺德县志>是记载百家姓大众之县志,也是讲给大众听:梁储他的祖籍是在石肯,只不过外人在<顺德县志>编写石肯的族事是利用梁储是名人为石肯之代表而已:梁储之“祖”即是盖括整个石肯梁族之共祖:即石肯五岭名家总祠恭奉神主谓石肯一世祖拱公祠。 就如十三世梁储父母之墓志铭一样:……(十二世)君讳健,字祖顺,以字行,别号迟庵。先世居广之南海县……十二祖某:仕宋为州司户,传四世至监库:之材,监库生长乐县尉:自牧,县尉生国子上舍:天觉…… 按上面墓铭文释义:祖顺的十二世“祖”与子梁储的十三“祖”至上数世为石肯入粤一世祖拱公是也。 从另一角度释义:(12世)祖顺之“祖”与(13世)梁储之“祖”:即是石肯入粤一世祖:拱公追立为石肯五岭名家之元祖、创建在石肯的五岭名家总祠恭奉神主谓拱公祠是也! 如果简单的不根据族事及辈分的而按字乱释文的, 那石肯各个的祠堂都不用各表其祖公名了,而全改写为“梁储祖祠”那不更辉煌吗? 同族的分房也有各支其祖,不许遵俾辈分不分而乱宗! 引证5:纪念十三世梁储之祠堂谓<文康公祠>是建在于广州长塘街(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