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 - 《注定一战》读后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千古流芳的杰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开明宗义地提出“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修昔底德的这句著名论断被后世的历史学者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亦即“一个守成大国在面对一个崛起大国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和冲突”,双方稍不留神就会跌入宿命般的“战争陷阱”之中。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他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中详细分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最近500年发生过的十六起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竞争,并得出了较为悲观的结论:历史上大多数此类冲突最终都导致了可怕的战争,只有少数的案例以和平收场。
经过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在未来的10-20年中国经济维持5%左右的年增长率,在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是美国的3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在过去十数年在科技和军事技术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超高速计算机和反卫星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艾利森大胆地提出:崛起的中国和守成的美国之间,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局面。两个大国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博弈与冲突将主宰世界的进程,中国所倡导的多边世界新秩序和美国主导的独霸世界旧秩序,极度依赖于两国领导人超人的政治智慧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任何一方的一着不慎都有可能像历史上大多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的对手一样,令世界堕入万劫不复的毁灭性战争。
在简要地介绍了16世纪上半叶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17世纪中后期英国和荷兰共和国、19世纪中叶德国和法国、19世纪末日本和中国、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以及20世纪中期日本和美国之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案例之后,艾利森详细分析了20世纪第二个十年发生在德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与挑战,并如何在地缘政治的催化下最终陷入了一场旷世之战。
然后,作者回顾了美国20世纪初在强权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领导下如何进行了全球扩张的行动,最终迫使西班牙和英国退出西太平洋,完成了“美国人的美洲”的目标。在20世纪中期,在另一个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美国在二战中强势崛起,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美国全球霸权。
然而,在新一代领导人上台之后,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不再满足于在全球政治架构中可有可有的角色,而是提出了“让中国再次强大”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
在过去数年,中国在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的布局触碰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既得利益,美国在2013年怂恿菲律宾向海牙国际仲裁庭起诉中国在南海的行动,而中国政府义正辞严地宣布国际仲裁庭明显偏袒菲律宾的判决不合法。
近几年,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等全球动作更是竭力促成一个可以和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政治秩序相抗衡的全新格局。已称霸世界达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绝不会坐视中国的和平崛起,它必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迟滞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的影响力。
艾利森推演了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中美之战:无论是台海争端、南海摩擦、东海竞雄和朝鲜之争,还是由贸易争端的螺旋式升级而导致的经济战,这些事件都会催化甚至加速中美之战的发生。一旦中美发生了战争,虽然交战双方都会尽力避免这种双输的结局,但是很难避免最终会发展成为一场毁天灭地的核战争。
在此悲观的推测之后,艾利森又分析了15世纪后期西班牙与葡萄牙、20世纪早期美国与英国、20世纪四十到八十年代苏联与美国和20世纪末期德国与英法等曾从“修昔底德陷阱”局面下成功逃脱的案例,作者给出了十二个通往和平的途径。
尽管作者提供了中美可以采取的十二个和平方法,然而所有的方案都需要中美领导人能够足够的理智和睿智,在关键时刻能够真诚地进行双边对谈,而不是各说各话地相互指责。他们不但要明了彼此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传统,而且要透彻了解彼此的核心利益,更要意识到目前要想解决全球性危机必须依赖中美两国的密切合作,不然的话,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可能同归于尽。
艾利森这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的原著出版于2017年,鉴于目前中美已经开始的针锋相对的贸易大战,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中美关系的前瞻性预见。
如果这场贸易战无法圆满解决,也许就会像艾利森所推演的那样,崛起的中国和守成的美国之间,极有可能从经济冲突发展到军事战争。
所有的中美领导人和普通民众都应该认真拜读艾利森的这部杰作,可以从美国学者的眼中看到更加客观的中美关系以及可能的未来中国,可以避免沉浸于民族和民粹主义情绪,或者魅惑于崇洋媚外的西方至上观念,从而免于堕入“修昔底德陷阱”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