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怕的不是文青 是寂寞
鼓浪屿怕的不是文青 是寂寞
最近看到一篇热文:文艺青年,非常瘟疫,说的是鼓浪屿开发与旅游的问题。因为事关鼓浪屿,大家都很关注,我也跟着仔细看了,虽然看了之后有些云里雾里,但大体的意思是明白的。
其文对目前鼓浪屿的过度开发,尤其是顶着文化旅游式的家庭旅馆等设施蓬勃发展感到无奈。鼓浪屿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变成了外人心中所期许的“想象的异邦”。文章直指如蚂蚁浪潮般涌向鼓浪屿的文青,小资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这帮带着理想来到鼓浪屿,并按照自己意愿象限鼓浪屿的小青年,改变了鼓浪屿,让它越来越找不到方向。最多不过是文青寻找梦境的伊甸园,和一座不带感情色彩的“博物馆”。而鼓浪屿原有的韵味和原住民的诉求却在瘟疫一般的小资潮中淹没了。
我同意他以上说的问题,也承认目前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如果不做这样的推动,鼓浪屿就会一直是鼓浪屿么?我相信绝对不是,除非它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显然,鼓浪屿不可能超脱于这个世界,其文化的变迁在所难免,即使穷尽全力去追忆,一切也不过是似水年华,无法追回。
既然文化的变迁无从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文化的变迁尽量按照比较好的方式去行进。就像河流改道一样,一味地堵换不回洪水泛滥的持续。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导,而且是按照尽可能减少破坏的方式疏导。
对鼓浪屿上已然破坏殆尽的老式别墅进行改造,做成家庭旅馆,就是不错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假若不以此方式改造,老式别墅还会在产权不清,家属无力维护的老问题纠缠下去。到最后,老式别墅是没有改变,但却在岁月的流逝中彻底地轰然倒塌,其破坏性,比现在要大的多,可怕得多。即使不倒,一群没有人气的老式别墅,呆若木鸡地躺在鼓浪屿上,最终将变成真正的“博物馆”,一个个不带血性,不带精神气息,没有人居住的“ 博物馆”。
文青、小资的到来恰前改变了这一点,至少其身上带着文化的躯壳,其精神的诉求,令鼓浪屿的老式别墅,鼓浪屿的老式街区得到了新的活力。
因此,鼓浪屿怕的不是文青,不是改变,是寂寞。
最近看到一篇热文:文艺青年,非常瘟疫,说的是鼓浪屿开发与旅游的问题。因为事关鼓浪屿,大家都很关注,我也跟着仔细看了,虽然看了之后有些云里雾里,但大体的意思是明白的。
其文对目前鼓浪屿的过度开发,尤其是顶着文化旅游式的家庭旅馆等设施蓬勃发展感到无奈。鼓浪屿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变成了外人心中所期许的“想象的异邦”。文章直指如蚂蚁浪潮般涌向鼓浪屿的文青,小资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这帮带着理想来到鼓浪屿,并按照自己意愿象限鼓浪屿的小青年,改变了鼓浪屿,让它越来越找不到方向。最多不过是文青寻找梦境的伊甸园,和一座不带感情色彩的“博物馆”。而鼓浪屿原有的韵味和原住民的诉求却在瘟疫一般的小资潮中淹没了。
我同意他以上说的问题,也承认目前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如果不做这样的推动,鼓浪屿就会一直是鼓浪屿么?我相信绝对不是,除非它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显然,鼓浪屿不可能超脱于这个世界,其文化的变迁在所难免,即使穷尽全力去追忆,一切也不过是似水年华,无法追回。
既然文化的变迁无从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文化的变迁尽量按照比较好的方式去行进。就像河流改道一样,一味地堵换不回洪水泛滥的持续。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导,而且是按照尽可能减少破坏的方式疏导。
对鼓浪屿上已然破坏殆尽的老式别墅进行改造,做成家庭旅馆,就是不错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假若不以此方式改造,老式别墅还会在产权不清,家属无力维护的老问题纠缠下去。到最后,老式别墅是没有改变,但却在岁月的流逝中彻底地轰然倒塌,其破坏性,比现在要大的多,可怕得多。即使不倒,一群没有人气的老式别墅,呆若木鸡地躺在鼓浪屿上,最终将变成真正的“博物馆”,一个个不带血性,不带精神气息,没有人居住的“ 博物馆”。
文青、小资的到来恰前改变了这一点,至少其身上带着文化的躯壳,其精神的诉求,令鼓浪屿的老式别墅,鼓浪屿的老式街区得到了新的活力。
因此,鼓浪屿怕的不是文青,不是改变,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