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17:爆竹
从爆竹到炮仗,多亏了古代炼丹家,没有他们偶然发明火药,我们的童年将损失多大的欢乐?因为早先的爆竹就是烧竹子而已,炮仗则可以揣兜里出去炸牛粪。清代俞万春《荡寇志》第八十四回有道,“希真便怀里探出那串百子炮仗,就灯火点着,丢出街心,乒乒乓乓响起来”。显然,“那串百子炮仗”就是今天的鞭炮,通常只有过年或重要喜庆时刻才燃放。

回到大唐王朝。诗人来鹄在《早春》中说:“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灰”便是迎新年时燃烧竹竿的灰烬。可惜他没有描述“哔哔叭叭”的热闹场景,不如宋代范成大的《爆竹行》说得生动、喜人: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可见那时迎新年的仪式已经很隆重了,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春节”尚未正式登场。
南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道:“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这个寓意和今天一样。问题是爆竹肯定欠震撼,不过瘾。而火药的正式应用,还得再等三百多年。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说,唐哀帝(唐昭宣帝)时,郑王番率军攻打南昌,“发机飞火”烧毁城门,疑似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当然,在另一层面看,这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火药、爆竹、炮仗,还是用于欢乐时光最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烧残岁,家家把一杯。(宋·韩淲《爆竹》)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宋·刘敞《爆竹》)
——以上都是宋代人的记载,爆竹可能是烧竹子,也可能是放炮仗。据后人考证,北宋民间出现了用纸包裹火药的燃放物,且有单响、双响之分。我揣测这种炮仗可能属奢侈品,因为纸、火药都不便宜呀!非有钱人舍不得买来炸着玩。南宋丞相张浚早先在福州当官,一次接待学者郑樵,正逢除夕,一起观“火爆”,亦即烧竹子。张浚当时给“竿”字为韵,请郑樵作诗。可见在炮仗出现后,一般人家迎新年还是用竹子来烧爆。
元代叶颙做过左丞相兼枢密使,他有两首《爆竹》诗,描述的显然是火药制的炮仗,比如:一声爆竹透云端,惊醒苍生睡不安!这是烧竹子达不到的效果。清代方仁渊在《戊子元旦》中说,“儿燃爆竹掩双耳”,就更接近我小时候放鞭炮的场景了。
烟花不以响亮娱人,而是炮仗的“艺术化”,至少在宋代已经出现。据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说,宋理宗曾请母亲在皇宫里看放烟花,其中有一种叫“地老鼠”,竟然蹿到母后座位下,“太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今天读来挺可笑。因为类似“地老鼠”的烟花,我小时候玩过太多,而当时只有皇宫等少数地方才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