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文笔记小学的美食记忆
2005年,在一个五线城市,不必买学区房,我就顺利地进入了区重点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
虽然爸妈希望我长大以后能够走淑女路线,但是他们见我对琴棋书画的兴致不高,也就没有强迫我;其次考试的时候我尚且能够交出一份令老师满意的答卷,又一次在补习班的魔爪下幸运逃生;那个时候手机销量最高的还是诺基亚,内置的游戏也少的可怜,一局贪吃蛇我都能玩上半个小时。所以我只能用寻找味蕾的刺激来填补辅导班和电子设备的空白。
学校周围的美食呈“T”字型分布,学校就坐落在“T”字右上方的角落里。上面一横和下面一竖分别代表通往学校的两条小巷。
正对校门口左手起第一家是一间蛋糕店。每次经过这家店,都能闻到面粉在高温的作用下散发出麦类的清香,这在嗅觉上就极大地刺激了我们的食欲,让人不禁驻足翘首,寻找甜蜜的源头,最后心甘情愿地带走几个诱人的面包。与大多数蛋糕店一样,这家店门口摆着一个玻璃柜,柜子里面陈列着五颜六色的蛋糕,常见的花样就是最上面一层点缀着一朵洁白蓬松的奶油,再安上一颗外表诱人但口感不佳的樱桃。蛋糕不管是在造型上在还是价格上都俯视周围一众吃食,因而在我们这些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小学生眼中,早餐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能够吃上一块奶油蛋糕,生活就算过得滋润。虽然我们家也算小康,但是我的待遇还没有达到天天吃奶油蛋糕的水平。不过在我知道曲线救国这个词之前,我早已无师自通地领悟到这个词的精髓。但凡我爸或者我妈送我上一次学,当他们问我想要吃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一言不发,但是眼睛肯定会死死盯住蛋糕店,爸妈都是何许人也,马上就能明白我心里的小九九,但是他们都看破不说破,只会大手一挥让我随便挑。这一招还频频得逞,屡试不爽。提着一个蛋糕盒走在路上,比走运动会方阵都要骄傲。更别提在小伙伴羡慕嫉妒的目光中以0.5倍速享用完蛋糕,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如果我有条尾巴,应该早就翘到天上去了。
蛋糕店隔壁是一家冷饮店,也是我们夏日的圣地。五月鸣蜩,夏之将至,比太阳更炙热的是我盼望着放学的心情。班主任说的最后一句话肯定追不上我猴急的背影。一路狂奔到冷饮店,手心里头的五毛钱早就被捏得皱皱巴巴,还被汗水浸湿了,但这丝毫没有妨碍我豪气干云地把五毛钱拍在冰柜上,然后老板娘就会把冰柜门打开,露出里面冒着冷气的沙冰。我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掺着劣质色素的沙冰或者不新鲜的水果捞,而是冰柜另一头的椰果和珍珠(就是珍珠奶茶里面放的那种)。虽然老板娘默许我们自己放椰果和珍珠,但是如果她看见你放多了,从她耷拉下来的嘴角你也能看出来她不大乐意。所以我总是趁着人多老板娘不注意的时候,狠狠地挖上一大勺,直到椰果和珍珠都冒尖了,飞快地闪出店铺,带着些许愧疚而又莫名的兴奋,两三口就把这份私人订制的沙冰吞入腹中。他们家的蛋筒冰淇淋也是一绝,奶香浓郁的冰淇淋和巧克力味的蛋筒总在舌尖交织出甜而不腻的冰爽。
第三家是个牛奶站,专营省内特有的一种牛奶品牌,牛奶的口感与市面常见的牌子相比倒也别有风味。不管主食吃了什么,走进牛奶站,亮出订奶的月卡,在冷柜里面挑上一杯我最心爱的原味或者巧克力味牛奶,让老板在微波炉里面一加热,暖暖的一杯下肚,胃是满的,心里也是满的。这家的特色是钵钵糕,取大米磨粉后制成的糕点,口感类似于芋圆,装在一个酱油碟大小的陶钵里,故得名钵钵糕。我时长于午休时分买上两个椰丝味的当作饭后甜点,因为这种味道比较少,所以如果买到了椰丝味的钵钵糕,都有种中奖的喜悦。小学毕业以后,我与钵钵糕无缘再见,直到去年在武汉的昙华林偶遇了一家路边摊,花五块钱买了三个。钵钵糕不再是五毛钱一个,也没有我所眷恋的椰丝味,原来我与童年之间,都横亘着七八年的光景了。
再走几步路,是一家专门做千层饼的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啃过的饼没有一百种也有八十了,他们家的饼在我心中的地位还是岿然不动。老板面团揉得筋道,火候也把握的好,煎出来的饼色泽金黄,外酥里韧,一口咬下去能吃出层次感。饼上面细细撒了一层白色的芝麻,又撒了一层青翠的葱花,最后再刷上咸香的黄豆酱,每当一个千层饼出炉,几分钟内就会被瓜分一空。四年前难得重游故地,刚好遇到这家店开门,只可惜当时已经吃了早餐,不太饿,于是只买了三块钱的饼,感谢美味坚持了这么多年,可供我回味。
不远处,是一家奶茶店。奶茶的味道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是老板针对我们推出了一个优惠活动:累计买十杯奶茶送一杯。所以尽管我不是奶茶的狂热粉丝,但在我接过那杯免费的奶茶之后,便全然忘记之前攒钱买十杯奶茶的肉痛。
正对校门右手边的是清一色的小卖部。小卖部里面除了有男生最爱的陀螺、卡牌和女生最爱的言情小说,最多的就是零食了。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的地理常识,但是有两个广东的地名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一是揭阳,二是潮汕。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的话,你会发现小学门口这些零食大都产自两地。这些食品厂似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大豆在他们手中摇身一变就成了口感近似于肉类的“滇香肥牛”、“北京烤鸭”(均为大豆制品),而面粉则可以做成各种辣条和膨化食品。偏偏这些三无零食迎合了人类对高热量食物基因里的热爱,我们这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小学生更是毫无还手之力,纷纷乖乖向小卖部老板上交零花钱,换来一包半天不吃就惦记的辣条。
至于南北方向上,有可以画出十二生肖形状的糖稀,有辣椒酱比饼还要好吃的鸡蛋煎饼,有夏天冰凉的绿豆沙和冬天热乎乎的小汤圆八宝粥。
这些东西大多数只要五毛或者一块就可以买到,所以那个时候只要口袋里有两三块钱,就感觉自己拥有了全世界。如此简单的快乐,长大以后就很少出现了。唯一让人快乐不起来的就是当时我不知道每天都在摄入多糖、多盐、多油、高脂肪的食物对于一个易胖体质的女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任何悬念,小学毕业之前,我便告别了体重两位数的时代,从此以后在减肥失败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虽然我的美食版图已经拓展到了大半个中国,但是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学校门口的小贩把食物递到我手里,这样的童年今生是唯一一次了。